翻译
啄木鸟不停地啄着,声音在林间山谷中回响。
它本因贪心而啄,锋利的嘴便不断凿击树木。
百尺高的大树已有朽坏之处,微小的虫子便在其中安了家。
本想靠啄食来除去害虫,谁知啄得越厉害,损害反而更严重。
那层层山崖上的豫章巨木,高耸挺拔,枝干苍翠。
切莫放任你这般啄下去,否则会毁掉我赖以支撑屋宇的栋梁!
以上为【啄木】的翻译。
注释
1. 齐己(约860—约937):唐末五代著名诗僧,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俗姓胡,名得生,后出家,工诗,著有《白莲集》。
2. 啄啄:拟声词,形容啄木鸟连续啄木之声。
3. 贪心既缘:贪心是其啄木的缘由;“缘”指原因、动因。
4. 利嘴斯凿:锋利的嘴于是不断凿击;“斯”为助词,相当于“乃”“就”。
5. 有朽百尺:百尺高的大树已有朽坏之处,指树干内部生虫。
6. 微虫斯宅:微小的蛀虫便在此安家;“宅”作动词,意为居住。
7. 啄更弥剧:啄得越厉害,损害反而更加严重;“弥剧”即愈发加剧。
8. 层崖:重叠的山崖,指深山高岭。
9. 豫章:古书所载珍贵大木,即樟木或楠木,常喻国家栋梁之才,《淮南子》有“楩楠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
10. 栋梁:房屋主梁,比喻国家重任之臣或社会支柱。
以上为【啄木】的注释。
评析
齐己《啄木》是一首托物寓理的讽喻诗。表面咏啄木鸟除虫,实则借题发挥,批判某些以“除害”为名、行破坏之实的行为。诗人指出:初衷虽善(去害),但手段过激或动机不纯(贪心),反而加剧祸患;尤其对国家栋梁(“豫章”“栋梁”)的无端损伤,更令人痛惜。全诗意象鲜明,逻辑严密,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象征,体现了唐代僧人诗中少见的政治警觉与社会关怀。
以上为【啄木】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紧凑,前六句写啄木鸟行为及其后果,后四句转出深意。开篇以“啄啄”拟声起兴,生动如闻其声;继而揭示其“贪心”本质,打破“啄木鸟益鸟”的惯常认知。三至六句构成因果链:树朽→虫生→啄食→损剧,逻辑清晰,暗含对“矫枉过正”或“假公济私”行为的质疑。后四句陡然提升境界:“层崖豫章,耸干苍苍”以雄浑意象象征国家栋梁,结句“无纵尔啄,摧我栋梁”如一声断喝,将全诗推向高潮——表面护木,实则护人,警示勿以“除弊”之名摧折贤才。全诗语言质朴,比兴巧妙,短短四十字,兼具生态观察、哲理思辨与政治隐喻,展现了齐己作为诗僧的深刻洞察力。
以上为【啄木】的赏析。
辑评
1.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三十:“齐己诗多寄讽,《啄木》一篇,托禽言以警世,有风人之旨。”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十:“‘啄更弥剧’四字,深识治道者语。末以栋梁为戒,非徒咏物也。”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借啄木鸟以喻苛察之吏,虽欲去蠹,而先伤良材,立言甚婉而意甚切。”
4. 当代·陈贻焮《唐诗鉴赏辞典》:“齐己此诗突破传统咏物窠臼,以辩证眼光审视‘益鸟’行为,其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晚唐诗中尤为可贵。”
以上为【啄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