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莫要向人诉说蜀道艰险,马头前方万仞青山逼面而来。
如今即使是平坦陆地也如茫茫大海,转眼间就会在风波中反复倾覆。
以上为【送人入蜀】的翻译。
注释
1.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2. 万仞:极言山高,《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3. 平陆:平坦陆地,陶渊明《停云》“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4. 溟渤:溟海与渤海,泛指大海,《文选·鲍照<舞鹤赋>》“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
以上为【送人入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宗室朱诚泳送别友人之作,在传统蜀道题材中注入深沉的世路感慨。首句“莫言蜀道难”反用李白诗意,暗示人生艰险远胜地理险阻;次句“马头万仞”以视觉压迫感强化行程危殆;后两句突转哲理观照,“平陆溟渤”喻指世途无常,“风波反覆”暗含政治风险,在空间转换中完成从具体行程到普遍生存困境的诗意升华,体现明代宗室文人特有的危机意识。
以上为【送人入蜀】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在艺术上构建了双重隐喻系统。前两句实写蜀道艰险:“莫言”的劝阻语气与“逼青山”的压迫性意象,形成心理与物理的双重张力。后两句虚写人生境遇:“平陆溟渤”的悖论式比喻打破常规认知,将安稳表象彻底解构;“转眼风波”的时间副词与“反覆间”的空间描述,在时空交错中揭示世事无常的本质。朱诚泳巧妙化用《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的宇宙观,其“平陆皆溟渤”的意象既承苏轼“世路风波险”的感慨,又下启清代“江湖多风波”的乱世书写,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地理送别到哲学思考的跨越。
以上为【送人入蜀】的赏析。
辑评
1. 明·李蓘《明艺圃集》:
“朱涵虚《送人入蜀》诗,‘于今平陆皆溟渤’七字,真见乱世景象,较太白‘锦城虽云乐’更觉沉痛。”
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简王诗多恬淡,而此作独见峥嵘,‘转眼风波反覆间’可为三叹。”
3. 清·朱彝尊《明诗综》:
“宗室能诗者,涵虚最为杰出,‘马头万仞逼青山’画尽蜀险,而结语尤见远识。”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此诗寄托遥深,盖正德间藩府多故,故有‘风波反覆’之语,非徒咏蜀道也。”
以上为【送人入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