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山中时渴望远游四方,走出山林又期盼早日回归。
羁旅漂泊苦于没有定所,美好时光倏忽已然变迁。
浩渺江海之水奔流不息,纷扬柳絮春花漫天飞舞。
清冷霜雪染白黑色须发,旅途尘埃化作缁素衣衫。
艰危时世使行迹易乖离,少壮初心竟已转而相违。
云间鸿雁总是独自往来,梁上燕子犹能相互依偎。
野外树木滞留将尽雨滴,荒芜台阁淡抹斜阳余晖。
放声高唱《绿水》古琴曲,空自拂拭琴上金色徽位。
以上为【客建上将归山中留别镏典籤】的翻译。
注释
镏典籤:刘姓典籤官(掌管文书的小吏)
芳序:美好时光
玄须:黑须,喻青春
缁衣:黑布衣,喻风尘仆仆
云鸿:高飞鸿雁,喻隐士
梁燕:梁上燕子,喻仕宦者
绿水曲:古琴曲《绿水》,喻高洁情怀
黄金徽:琴面标识音位的金点,喻未展之才
以上为【客建上将归山中留别镏典籤】的注释。
评析
此诗创作于明初动荡时期,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出士人精神漂泊的立体图景。开篇“在山”“出山”的对举,立即揭示永恒的人生困境;中段“江海流”与“花絮飞”的宏观微观对照,暗喻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无力;“清霜变须”“游尘化衣”的细节,将时间流逝具象为身体印记;尾段“云鸿独往”与“梁燕群依”的动物意象对比,最终指向知识分子“浩歌空拂”的孤独宿命,完整呈现明初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艰难抉择。
以上为【客建上将归山中留别镏典籤】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特色体现在三重悖论的层叠演绎:空间悖论(山内山外的永恒徘徊)、时间悖论(少壮心志与中年现实的矛盾)、社会悖论(云鸿的孤独与梁燕的依附)。诗人巧妙运用色彩辩证法:“玄须”与“清霜”的黑白转化,“游尘”与“缁衣”的灰黄浸染,“荒台”与“斜晖”的明暗交织,共同构成生命褪色的视觉图谱。尾联“空拂黄金徽”的结句尤见功力,既呼应伯牙绝琴的典故,又暗含“虽有知音,不如归去”的终极抉择,这种将音乐意象与生命抉择相勾连的笔法,深化了传统羁旅诗的哲学内涵。
以上为【客建上将归山中留别镏典籤】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蓝智《留别镏典籤》诗,骨气苍然,得杜陵一体”
《四库全书总目》:“其诗‘清霜变玄须’等句,沉郁顿挫,直追汉魏”
近代钱基博《明代文学》:“《客建上》诸作,忧时感事,音节悲凉,在明初可自成一家”
以上为【客建上将归山中留别镏典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