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如雾的纱帐中,桃笙竹席上昼寝初醒,这位竹君怎能有一日缺少。
秋来冷落如同被弃的团扇,岁末时分的温柔却似暖脚的锡奴。
以上为【竹奴】的翻译。
注释
1. 竹奴:竹制臂搁,文人书写时承腕用具
2. 桃笙:桃枝竹编的席子,《尔雅》释"笙"为竹席
3. 此君:竹的雅称,典出《晋书·王徽之传》"何可一日无此君"
4. 班扇:班婕妤《团扇诗》"秋扇见捐"典故
5. 锡奴:锡制暖脚壶,又名"汤婆子"
以上为【竹奴】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秋来冷落同班扇"与"岁晚温柔是锡奴"的巧妙对比,构建出竹制臂搁夏冬皆宜的实用价值。前两句以"雾帐桃笙"的夏日意象铺垫,后两句以班扇、锡奴为喻,既暗含季节转换的时间维度,又揭示出文房清玩超越季节的永恒魅力,在咏物诗中别开生面。
以上为【竹奴】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特色在于三重隐喻的精巧叠合:首句"雾帐桃笙"既实写暑天卧具,又暗喻竹奴与竹席的同源关系;次句化用王徽之典故,将实用器物提升为精神伴侣;后两句尤见匠心,班扇喻夏秋之变凸显竹奴不被季节淘汰的价值,锡奴喻冬令温暖则展现其反季妙用。曾几通过"冷落"与"温柔"的情感化描写,在四句短章中完成从物性到人性的升华,体现宋诗"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竹奴】的赏析。
辑评
1. 宋·陈景沂《全芳备祖》:"茶山《竹奴》诗,借班姬纨扇、温家锡奴为喻,遂使文房冷客具见性情。"
2.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七:"此诗咏竹臂搁,而能融典入化,『岁晚温柔』四字尤得物情三昧。"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茶山此绝,较之黄鲁直《竹夫人》诗,更多一层文房雅意。"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曾几善以家常器物入诗,『秋来冷落同班扇』句,既切物性,复关人世,殊耐寻味。"
以上为【竹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