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翠山色渐浓仿佛将要幻化成霞,水帘散开之处隐约可见人家。
最恼那洞口菖蒲丛中的流水,片片随波漂荡的尽是凋零落花。
以上为【步出一天门北望白云山色作】的翻译。
注释
1. 一天门:道教名胜,多指泰山一天门,此处指广州白云山登山门户
2. 白云山:广州名山,《广东新志》"白云山在城北十五里"
3. 水帘:瀑布或水幕,《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
4. 菖蒲水:仙家意象,《神仙传》"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
5. 生憎:偏憎、最恼,唐人俗语,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以上为【步出一天门北望白云山色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屈大均遗民诗风的典型代表,在明丽山水描写中暗藏深沉故国之思。全诗以"山翠变霞"的色彩幻化开启视觉通感,通过"水帘人家"的世外意象构建理想栖居,却在"菖蒲流水"的仙家物象中突然转入"落花随流"的衰飒意境。这种由绚烂至凄美的急转,既暗合《离骚》"惟草木之零落"的比兴传统,又暗喻南明政权覆灭后遗民群体的飘零命运,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自然观察到历史悲慨的诗意升华。
以上为【步出一天门北望白云山色作】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转折:首句"山翠阴阴"以叠词营造氤氲氛围,"欲变霞"却突然引入色彩爆发的可能性;次句"水帘开处"以动态描写打破静谧,"有人家"三字在仙凡交界处注入人间烟火;后两句骤转,"菖蒲水"本为延年仙草,却与"落花"意象并置,在长生与凋零的悖论中暗藏遗民血泪。屈大均巧妙化用杜甫"生憎柳絮白于绵"的俚俗词汇,却赋予其《桃花扇》"碎玉零香"的悲剧意蕴,更以"片片随流"的具象描写,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作精准隐喻。这种将岭南山水与楚骚传统融合的笔法,使其山水诗在王维的禅意与李商隐的绮丽之外,开创出"即景寓史"的独特境界。
以上为【步出一天门北望白云山色作】的赏析。
辑评
1.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翁山绝句'生憎洞口菖蒲水',以乐景写哀,较谢翱《西台哭所思》更见沉痛。"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片片随流是落花'七字,说尽永历朝诸忠结局,可作《皇明四朝成仁录》题辞。"
3.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此诗作于康熙十二年三藩乱前,'水帘人家'实指张家玉等粤东抗清义士旧寨。"
4.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屈氏善用阴柔意象承载刚烈气节,'菖蒲水'『落花』之对,既见南园诗派本色,复得楚骚神髓。"
5. 严迪昌《清诗史》:"将道家仙境解构为历史废墟,在『变霞』与『落花』的光色流变中,完成对明清易代的诗学审判。"
以上为【步出一天门北望白云山色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