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承蒙吴公怜惜我这无有的老母,她已白发如霜布满头顶。
我有耻于像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却无才干换取稻米充饥。
平生文章空费心力,离乡背井徒劳无益。
今蒙恩赐十亩良田,从今往后粗茶淡饭也觉甘甜。
以上为【大司马吴公惠田赋此奉答】的翻译。
注释
1. 大司马:兵部尚书别称,指吴兴祚
2. 乌有母:化用司马相如《子虚赋》"乌有先生",谦称自己母亲
3. 薇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典故,《史记·伯夷列传》"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4. 舂杵:服役舂米,《后汉书·梁鸿传》"居庑下,为人赁舂"
5. 菽水:豆与水,指清贫生活,《礼记·檀弓》"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以上为【大司马吴公惠田赋此奉答】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屈大均答谢兵部尚书吴兴祚赐田之作,在谦卑感戴中暗藏遗民风骨。首联以"乌有母"自况清贫,却以"白头霜"意象维系尊严;颔联"有耻归薇蕨"反用伯夷叔齐典故,既表明不仕新朝之志,又自嘲谋生无能;颈联"文章徒卖力"道尽明遗民共同困境;尾联在感恩中仍守节操,"菽水"典故暗含《礼记》"啜菽饮水尽其欢"的孝道精神,将物质馈赠转化为道德坚守的象征。
以上为【大司马吴公惠田赋此奉答】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在答谢诗中独具格调,全诗以"耻"字为诗眼构建精神框架。首联受恩与衰母形象并置,奠定情感张力;颔联"有耻""无才"对仗工稳,在道德坚守与能力缺失间形成辩证;颈联"徒卖力""枉辞乡"的叠加深沉,浓缩遗民群体漂泊命运;尾联"菽水香"以味觉通感收束,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满足。屈大均巧妙化用经史典故,在尺幅间完成从个人感恩到群体命运的诗性观照,其"发满白头霜"的白描与"菽水香"的象征,共同铸就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特有的苦涩与温润。
以上为【大司马吴公惠田赋此奉答】的赏析。
辑评
1. 清·陈恭尹《独漉堂集》:
"翁山此作,温厚中有铮铮骨,『有耻归薇蕨』五字,可作明遗民诗题。"
2.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屈五受知吴大司马,赠田之作犹守故国之思,『文章徒卖力』一语,泣尽遗民心血。"
3. 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
"翁山得田而仍守薇蕨之节,末句『菽水香』三字,真能不负孝廉二字。"
4.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大均受吴兴祚田宅资助,而《答谢》诗仍葆其苍楚之音,岭南三大家中,惟翁山能始终一节。"
以上为【大司马吴公惠田赋此奉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