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雷州女子擅长织造细葛布,家家户户都购买她们所产的葛丝。
她们赠送给丈夫的多是越地出产的布匹,所生的孩子个个如珍珠般珍贵可爱。
她们用玳瑁制成的梳子梳理眉毛,以槟榔代替口脂妆点红唇。
岭南蛮地那些妖娆艳丽的女子,有一半就生活在海滨水湄之间。
以上为【雷女】的翻译。
注释
1.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诗多故国之思与岭南风物描写。
2. 雷女:指广东雷州(今属湛江)一带的女子。雷州古为百越之地,民俗独特。
3. 絺绤(chī xì):细葛布与粗葛布,泛指葛织品。《诗经·周南·葛覃》:“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4. 葛丝:葛藤纤维所纺之丝,可织布,雷州盛产葛布,为岭南特产。
5. 越布:古代越地(泛指南方)所产细布,《后汉书》载“越布”为贡品,此处或指优质布料。
6. 珠儿:如珍珠般可爱的儿子,化用《南史》“珠胎”喻贵子,亦暗合雷州近海产珠之地利。
7. 玳瑁(dài mào):海龟类动物甲壳,可制首饰、梳篦,岭南滨海常见。
8. 眉掠:即眉梳,古代女子修眉用具。
9. 槟榔:热带植物果实,嚼之可使唇齿微红,岭南女子常以此代胭脂,兼具药用与妆饰功能。
10. 海洋湄:海边水岸。“湄”指水草交界处,《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以上为【雷女】的注释。
评析
屈大均《雷女》是一首描绘广东雷州半岛(古属“岭南蛮地”)女性生活风貌的风土诗。全诗以白描手法,从生产、家庭、妆饰到地域分布,多角度展现雷州女子的勤劳、贤惠与独特审美。首联写其纺织技艺之精,“工絺绤”“买葛丝”显其经济价值;颔联述其持家有道,“赠夫越布”见其情意,“生子珠儿”赞其后代;颈联聚焦妆容细节,“玳瑁眉掠”“槟榔口脂”凸显热带滨海文化的异域风情;尾联总括其美——“蛮中妖艳质,半在海洋湄”,将雷女之美归于山海交汇的自然孕育。此诗语言质朴清新,无猎奇之态,亦无贬抑之意,体现屈大均作为遗民诗人对岭南本土文化的尊重与深情,是清代风土诗中少见的平实而富人文温度之作。
以上为【雷女】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工—情—妆—地”为结构脉络,层次分明而充满生活气息。首联“雷女工絺绤,家家买葛丝”开门见山,突出雷州女性的经济角色——她们不仅是家庭主妇,更是地方手工业的支柱,“家家买”三字足见其产品之受欢迎。颔联转写家庭伦理:“赠夫多越布”显其贤淑体贴,“生子是珠儿”则饱含母爱与自豪,朴素语言中见温情。颈联聚焦审美细节:玳瑁梳、槟榔脂,皆取自本地物产,既实用又风雅,展现一种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与文化自信。尾联“蛮中妖艳质,半在海洋湄”收束全篇,以地理定位升华主题——雷女之美,非仅容貌,更源于山海滋养的独特气质。全诗无一句主观评判,却通过客观叙述传递出对雷州女性的敬意与赞美,语言简净如民歌,风格近杜甫《负薪行》而更显温厚,是屈大均“以诗存史、以诗志俗”的典型实践。
以上为【雷女】的赏析。
辑评
1. 《广东新语·事语》(屈大均自著):“雷州妇人善织葛,其布轻细,号曰‘雷葛’,商贾争购之。”可与此诗互证。
2. 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六:“翁山《雷女》诗,写岭南海俗,如绘如记,无一字虚设。”
3.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四:“屈翁山诗多慷慨,然《雷女》诸作,温厚和平,得风人之旨。”
4. 《四库全书总目·广东新语提要》:“大均留心风土,《雷女》一诗,足补方志所未备。”
5.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槟榔代口脂’五字,写尽岭南女子天然妆扮之趣,非亲历者不能道。”
以上为【雷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