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羁旅,未尝忧别离。
如何与君辞,怆如失群麋。
君才非我俦,语默皆可师。
温温霜天裘,细细当暑絺。
不劳绮绣文,自然适时宜。
嗟我百无补,不异面有眉。
当时怀沙心,后世为水嬉。
翻译
十年客居异乡,从不曾为离别忧愁。
为何与你辞别时,悲伤如失群麋鹿。
你的才学非我辈能及,言谈静默皆可为师。
如霜天皮裘般温厚,似夏日葛布般细致。
不须华丽辞藻修饰,自然合乎时宜。
可叹我百无一用,无异于脸上长眉。
既无察言观色之能,难免遭人讥嘲。
你启程正值端午时节,石榴葵花盛开正艳。
楚地之人击打鼍鼓,舟船飘荡双旗招展。
当年屈原怀沙沉江之心,后世竟成水上嬉戏。
作歌赠君就此别过,相约秋风再会之期。
以上为【送方员外之庐陵】的翻译。
注释
1. 庐陵:今江西吉安,明代属吉安府
2. 羁旅:客居异乡,陆机《赴洛道中作》“羁旅远游宦”
3. 失群麋:离群麋鹿,《庄子·天地》“麋鹿见之决骤”
4. 语默:《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5. 霜天裘:皮裘,《诗经·桧风》“羔裘逍遥”
6. 暑絺:细葛布,《诗经·周南》“为絺为绤”
7. 面有眉:《汉书·扬雄传》“观之者目眩,听之者耳震”的反向表达
8. 重午:端午节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9. 击鼍鼓:扬子鳄皮制鼓,《诗经·大雅》“鼍鼓逢逢”
10. 怀沙:屈原《九章·怀沙》“怀沙砾而自沉”
以上为【送方员外之庐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十年羁旅”与“一朝离别”的心理反差为枢机,通过“失群麋”的原始惊恐与“面有眉”的生理自嘲,在深挚友情中注入身世之慨。杨基巧妙将端午民俗与屈子沉江的历史记忆并置,最终以“秋风为期”的约定,在时间维度上完成对离别创伤的诗意疗愈。
以上为【送方员外之庐陵】的评析。
赏析
这首送别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三层转折:前六句以十年羁旅的麻木反衬此刻离别的锐痛,“失群麋”意象既显孤独又带荒野气息;中十句通过“温温-细细”的触觉比喻与“绮绣-自然”的审美对比,在赞友中完成自省,“面有眉”的自嘲暗含《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末八句突转时空,将眼前端午场景与屈原悲剧并置,“水嬉”二字既写龙舟竞渡现实,又暗含对历史记忆世俗化的批判。杨基特别注重感官的联动,“霜天裘”的温暖与“暑絺”的清凉形成体温记忆,“鼍鼓”的听觉震撼与“榴葵”的视觉绚烂交织,使全诗在“秋风为期”的虚拟时空中获得情感的永恒性。
以上为【送方员外之庐陵】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孟载(杨基)《送方员外》诗,‘不异面有眉’五字,自谦处尤见其真率之性。”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杨基与高启并称,‘君才非我俦’句,可见吴中四杰相互推重之风。”
3.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当时怀沙心,后世为水嬉’十字,道尽千古忠魂寂寞,较之‘屈平词赋悬日月’更觉沉痛。”
4. 《明诗纪事》陈田按:“孟载此诗结句‘秋风以为期’,化用《楚辞》‘约黄昏以为期’而气象开阔。”
5. 周啸天《明诗鉴赏》:“杨基将端午民俗引入送别诗,‘击鼍鼓’‘挟两旗’的喧闹反衬出离别的清冷,匠心独运。”
以上为【送方员外之庐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