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记得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
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
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
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
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
今兹惛惛意思倦,加以跕跕疾病婴。
每思此乐一绝后,更不逢人如夜行。
翻译
往年记得我回到京城,天天到西城拜访您。
虽然对坐时常各自静默,也有纵声大笑互相应和。
看您心力犹苦未显老态,仍摆弄故态如狂生不羁。
书窗画壁任情掀翻推倒,脱帽解带恣意纵横不拘。
高声吟诗狂呼文字,冲撞奔突不顾邻人惊诧。
更唤老卒站立台下,命抱短箫对月吹奏清音。
这般清欢仅居数月,夜夜纵情常到三更。
分别七载我居乡里,已愧三次迁职受旌。
如今昏昏精神倦怠,加上颤颤疾病缠身。
每思此乐一旦断绝,再难逢知已如夜行独彷徨。
以上为【往年寄子平】的翻译。
注释
子平:王子平,文同挚友,生平不详,疑为隐士。
西城:汴京西郊,多园林别业,为文人雅集之地。
褫带:解下衣带,《晋书·王澄传》“脱衣褫带”。
喧呶:喧闹喊叫,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荡突:冲撞奔突,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荡倚冲冒”。
双旌:刺史仪仗,《新唐书·百官志》“节度使辞日,赐双旌双节”。
跕跕:下坠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夜行:化用《礼记·中庸》“暗然日章”的幽独意境。
以上为【往年寄子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文同寄赠友人王子平的深情之作,以“狂态-病躯”的今昔对照构建抒情框架。前十六句以电影长镜头追忆汴京狂放岁月,后六句以特写镜头聚焦乡里病衰现状,在“七年度”的时间跨度中完成从青春恣意到暮年困顿的生命叙事,展现北宋文人“以狂狷写真率”的精神气质。
以上为【往年寄子平】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在三个时空维度中辗转:开篇“归在京”的定位将回忆锚定在特定时空,“对坐两寂寞”与“大笑相轰”的矛盾统一,精准捕捉知己相处的微妙境界。中段连用“掀倒”“脱帽”“喧呶”“荡突”四个动态词组,配合“书窗画壁”“老卒吹箫”的荒诞场景,构建出突破礼法的狂欢图景。尾段“七年三度移双旌”的仕途概括与“惛惛意思倦”的生命状态形成反讽,最终以“夜行”意象收束,在暗夜独行的隐喻中完成对精神知己的招魂。文同以画家手笔经营诗意空间:“吹月明”的银白清冷与“喧呶歌诗”的赤热奔放形成色彩对冲,使全诗在记忆的混沌中保持视觉秩序。
以上为【往年寄子平】的赏析。
辑评
宋·苏轼《书文与可诗后》 :“与可此篇如见其醉后洒墨,『脱帽褫带随纵横』七字,正是其画竹时胸中勃勃处。”
明·杨慎《丹渊集跋》 :“『荡突不管邻人惊』真得太白遗风,宋人拘谨中忽闻此调,如空谷足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文湖州诗多素练,唯寄子平作如泼彩,『更呼老卒立台下』句,荒诞中见真性情,此宋人学杜《饮中八仙》而能破壳处。”
现代学者钱钟书《宋诗选注》 :“后段『每思此乐一绝后』的顿挫,将个人记忆转化为普遍的生命体验,较陆放翁『此身行作稽山土』更多形而上的苍茫。”
以上为【往年寄子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