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轻挽青丝缰绳马儿安静不嘶,春山草长柴门幽静人迹稀。
竹林里新笋斑斑点点破土出,溪水对岸幽禽悠然自在飞。
雨过后山岭背侧泉声潺潺响,日长时花草香气阵阵扑人衣。
云雾藏远山处见茶烟袅袅起,便知有僧舍隐在青翠山色里。
以上为【春日山行】的翻译。
注释
缓鞚:放松马缰。鞚,马笼头,代指缰绳。
柴扉:柴门,指山野简朴居所。
迸林:穿出林地。迸,形容新笋破土而出的力度。
斑斑:斑点状分布,指笋群错落之态。
款款:从容舒缓的样子。
远岫:远方的峰峦。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以上为【春日山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山行”为线索,构建出动静相生的春日山景画卷。诗人通过马匹的安静、柴扉的静谧奠定全诗幽静基调,又以新笋破土、幽禽飞翔点缀生机,再以泉声、花香调动多重感官,最终以茶烟指引僧居作结,形成由实入虚的意境升华。全篇在视觉、听觉、嗅觉的交织中,展现宋代士人对自然与禅意的双重追寻,体现“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春日山行】的评析。
赏析
全诗以游踪为经,以山景为纬,构建起七重渐次深化的审美空间。首联以“缓鞚”“静柴扉”奠定舒缓基调,颔联“迸笋”“幽禽”注入灵动生机,颈联“泉声”“花气”完成听觉嗅觉通感转化。尾联尤见匠心:云雾藏山制造悬念,茶烟起处泄露禅机,最终“知有僧居”的顿悟,将物理空间提升至精神栖息之所。这种由形入神、由景及禅的递进,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体现。对仗工稳中见流转,如“迸林新笋”与“隔水幽禽”、“雨过泉声”与“日长花气”形成时空对位,共同织就立体的春山意象网络。
以上为【春日山行】的赏析。
辑评
清·厉鹗《宋诗纪事》引《卢溪县志》称王庭圭:“诗格隽永,得山水之清气。”
《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意境潇洒,绝无叫嚣之习。”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宋人山行诗多寓禅理,如王庭圭此作,于茶烟翠微间得静观之趣。”
以上为【春日山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