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鲁仲连身为平民,却坚决不肯尊秦为帝,天下人都知晓这位高士的美名。
可为何他竟会劝人投降,看似轻视气节?原来他一封书信系于箭上,射入被围的聊城,智退敌军,保全城池。
以上为【鲁仲连】的翻译。
注释
1. 徐钧(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秉国,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著有《史咏集》,专以绝句咏史,风格简劲。
2. 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高士,义不帝秦,曾助赵国拒尊秦为帝;后燕将攻占聊城,齐将田单久攻不下,鲁仲连作书系矢射入城中,晓以利害,燕将自杀,聊城乃下。
事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鲁仲连列传》。
3. 布衣:平民,鲁仲连终身不仕,故称。
4. 帝强秦:指公元前284年,秦围赵都邯郸,魏使辛垣衍劝赵尊秦昭王为帝,鲁仲连力驳其议,终使赵魏共抗秦。
5. 劝降:表面指鲁仲连致书燕将,实为劝其审势自裁或退兵,非劝其降齐,后世或误解为“劝降”。
6. 轻守节:质疑者以为此举有损气节,诗人特为辩白。
7. 一书飞矢: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入聊城,劝燕将勿死守孤城。
8. 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战国时为齐燕争夺要地。
9. “何事”句:设问句式,先抑后扬,增强诗意张力。
10. 此诗属徐钧《史咏集》中咏鲁仲连之作,旨在表彰其“义”与“智”兼备。
以上为【鲁仲连】的注释。
评析
徐钧《鲁仲连》是一首咏史诗,以精炼笔法重评战国义士鲁仲连的历史功绩。
前两句颂其“布衣抗强秦”的高洁气节,后两句则针对“劝降”表象提出诘问,并揭示其“飞书解围”的真实意图——非为屈服,而是以智谋救民于水火。
全诗通过设问与解答,澄清历史误解,凸显鲁仲连“义不帝秦”与“智全聊城”双重人格:既有士人之节,又有策士之智。
短短二十八字,翻案有力,立意高远,体现了宋人咏史“重义理、辨是非”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鲁仲连】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四句,却结构精巧,逻辑严密。
首句“布衣不肯帝强秦”直述鲁仲连最著名事迹,突出其以平民身份抗强权的胆魄;次句“天下皆闻高士名”顺势强化其声望,奠定崇高形象。
第三句陡转设问:“何事劝降轻守节?”——似有矛盾,引发读者疑虑;末句“一书飞矢入聊城”即刻解答:所谓“劝降”,实为以书信智取,非屈节求和,而是以最小代价解民倒悬。
此“飞矢”二字极妙,既写动作之奇,又显策略之巧。
全诗以“节”为核心,澄清误解,彰显鲁仲连“大义”不拘小节、“高士”亦通权变的完整人格。
语言质朴无华,而议论锋锐,是宋代咏史诗“以理胜情”的典范。
以上为【鲁仲连】的赏析。
辑评
1.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徐钧《史咏》,每咏一人,必抉其大节,《鲁仲连》诗尤能辨‘飞书’非降,得史家微旨。
”
2.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四:“‘一书飞矢入聊城’,七字写出鲁连智勇,足破千古疑案。
”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此诗为鲁仲连辩诬,语简而意足,宋人咏史多此类。
”
4. 当代·钱钟书《宋诗选注》:“徐钧此诗抓住‘劝降’与‘守节’表面矛盾,一语点破,见其读史精细,非泛泛称颂者可比。
”
以上为【鲁仲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