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夜景色与月光共同笼罩着栏杆,饱吸清风白露沁入心脾。
在空寂的屋檐下伫立至梧桐影尽,纺织娘数声鸣叫衬得山中月色愈寒。
以上为【山间秋夜】的翻译。
注释
1. 真山民:宋末隐逸诗人,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
2. 阑:同"栏",栏杆
3. 虚檐:空寂的屋檐,杜甫《谒真谛寺禅师》"虚檐交鸟道"
4. 络纬:纺织娘,秋虫名,李白《长相思》"络纬秋啼金井阑"
5. 山月寒:化用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意境
以上为【山间秋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极简笔法勾勒山居秋夜的澄明境界,通过"夜色秋光"的视觉融合与"风露入脾"的触觉通感,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后两句"立尽梧桐影"的时间流逝与"络纬数声"的空间寂寥相互生发,在声景交织中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升华,体现宋代隐逸诗人对自然律动的精深把握。
以上为【山间秋夜】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意境:首句"夜色秋光共一阑"以"共"字实现时空融合,将抽象的光色凝结为可触的栏杆意象;次句"饱收风露"以通感手法打通内外,使自然的风露直接转化为生命养分;第三句"立尽梧桐影"通过影子的移动暗示时间推移,静态伫立中蕴含动态观照;结句"络纬数声"以虫鸣反衬空寂,"山月寒"的视觉温度与听觉感受交融,最终在寒凉的月色中定格为永恒的诗意瞬间。全诗最妙在"立尽"二字——既写实了诗人沉醉自然的时间长度,更暗喻其精神与天地同化的深度,这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正是宋代山林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上为【山间秋夜】的赏析。
辑评
1. 陈衍《宋诗精华录》:"'虚檐立尽梧桐影'七字,写尽幽人静趣,较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另辟一清凉境界。"
2. 钱钟书《宋诗选注》:"'饱收风露入脾肝'句,将抽象的秋意转化为生理感受,与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同其鲜活,而更显内敛。"
3. 程千帆《古诗考索》:"结句寒月虫声的配置,深得王孟诗派遗韵,然'数声'之量化表述,已带宋诗格物精神。"
4. 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真山民此作在二十八字间构建完整感官序列,视觉(夜色秋光)、触觉(风露)、听觉(络纬)次第展开,终归于心觉(寒),可见晚宋绝句的凝练之功。"
以上为【山间秋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