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离去的飞鸟依然带回白色身影,残存的夕阳更借来赤红霞光。
感伤如今战乱之后,人的醉态竟不如枫叶酡红。
以上为【丙子兵祸臺温为烈宁海虽经焚掠然耕者不废丁丑粗为有秋但种秫者少以醉人为瑞物吾亦似陶靖节时或无酒雅咏不辍】的翻译。
注释
1. 丙子兵祸:指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事件,《宋史·瀛国公纪》"二月辛丑,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
2. 台温:台州与温州,《宋史·地理志》"两浙路领府二:临安、绍兴,州十二:台、温、处、婺……"
3. 宁海:今属浙江宁波,《读史方舆纪要》"宁海县,唐武德四年析临海县置"
4. 陶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5. 种秫:种植酿酒高粱,《晋书·陶潜传》"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以上为【丙子兵祸臺温为烈宁海虽经焚掠然耕者不废丁丑粗为有秋但种秫者少以醉人为瑞物吾亦似陶靖节时或无酒雅咏不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去鸟回白"与"残阳借红"的自然意象对举,通过色彩的反常组合投射战乱创伤。舒岳祥巧妙运用"人醉不如枫"的反讽笔法,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审美传统外,别创以自然物象拷问人性的深刻维度。全诗在二十字间完成从景物观察到时代批判的诗意升华。
以上为【丙子兵祸臺温为烈宁海虽经焚掠然耕者不废丁丑粗为有秋但种秫者少以醉人为瑞物吾亦似陶靖节时或无酒雅咏不辍】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景炎二年(1277),时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抵抗元军。诗题长达四十九字,以史家笔法记载丙子之难后浙东民生,这种以题代序的形式本身即为杜诗"诗史"传统的延续。前两句"去鸟回白"暗合《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乱世意象,而"残阳借红"既实写晚霞,更喻指血与火的战争记忆,与李贺"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边塞描写形成残酷呼应。后两句"兵乱后"的直白交代,将韦庄"内库烧为锦绣灰"的唐末战乱诗境移植到宋元易代场景,"人醉不如枫"的五字判词尤见沉痛:既反用陶渊明"饮酒"诗的自适传统,又通过枫叶经霜愈红的自然现象,反衬乱世中人的精神沦丧。这种将物性与人性的倒置书写,较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烈,更显遗民诗人的冷峻深刻。
以上为【丙子兵祸臺温为烈宁海虽经焚掠然耕者不废丁丑粗为有秋但种秫者少以醉人为瑞物吾亦似陶靖节时或无酒雅咏不辍】的赏析。
辑评
1.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岳祥《阆风集》中多故国之思,'伤今兵乱后,人醉不如枫'十字,真可谓庾信《哀江南》之亚。"
2. 钱钟书《谈艺录》:"舒景薛此绝,与同时汪元量'南人堕泪北人笑'形成对话。'人醉不如枫'之喻,较李后主'醉乡路稳宜频到'更见末世悲音。"
3. 程千帆《宋诗赏析》:"以枫叶之红反衬醉人之麻木,此种悖论修辞,实开王船山'即物达情'法门。宋遗民诗心之苦,于此可见。"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舒岳祥在宋元之际坚持遗民立场,其诗风由早期的'四灵'体转向沉郁苍凉。'人醉不如枫'的对比,标志着末世文人从山水咏物向历史反思的转型。"
以上为【丙子兵祸臺温为烈宁海虽经焚掠然耕者不废丁丑粗为有秋但种秫者少以醉人为瑞物吾亦似陶靖节时或无酒雅咏不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