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驿路上春风温暖,沙堤上柳眼青翠。
云雾连着山峦不断,泉水溜过石头无声。
雾气沾湿吟诗的袖子,莺花混杂着离去的旌旗。
一鞭催赶瘦马,翘首望向神京。
以上为【过卢斜屯】的翻译。
注释
1. 张天赋:明代诗人,生平不详。
2. 过卢斜屯:路过卢斜屯。
3. 驿路:驿站道路。
4. 沙堤:沙质的堤岸。
5. 柳眼:柳树的嫩芽。
6. 泉溜:泉水流淌。
7. 吟袖:吟诗的袖子。
8. 去旌:离去的旌旗。
9. 神京:京城,此处指北京。
10. 此诗约作于明代,张天赋行路时期。
以上为【过卢斜屯】的注释。
评析
张天赋此诗《过卢斜屯》描绘了春日行路的景象和对京城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对仕途的期待。首句"驿路春风暖,沙堤柳眼青"写驿路上春风温暖,沙堤上柳眼青翠,体现了诗人对春日景色的观察;"云联山不断,泉溜石无声"写云雾连着山峦不断,泉水溜过石头无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雾气沾吟袖,莺花杂去旌"写雾气沾湿吟诗的袖子,莺花混杂着离去的旌旗,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感受;"一鞭催瘦马,翘首望神京"写一鞭催赶瘦马,翘首望向神京,体现了诗人对京城的向往。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悠远,体现了张天赋诗"清新自然"的特色。
以上为【过卢斜屯】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春日写行路,以望京喻仕途"的含蓄手法。首句"驿路春风暖,沙堤柳眼青"写驿路上春风温暖,沙堤上柳眼青翠,体现了诗人对春日景色的观察;"云联山不断,泉溜石无声"写云雾连着山峦不断,泉水溜过石头无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雾气沾吟袖,莺花杂去旌"写雾气沾湿吟诗的袖子,莺花混杂着离去的旌旗,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感受;"一鞭催瘦马,翘首望神京"写一鞭催赶瘦马,翘首望向神京,体现了诗人对京城的向往。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春风暖"等,平实自然,却因意境悠远而耐人寻味。尤其"翘首望神京"一句,既写出了对京城的向往,也暗示了对仕途的期待,是全诗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过卢斜屯】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未载张天赋传,但其文学成就在明代有一定影响。
2.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天赋《过卢斜屯》诗,以春日写行路,深得诗之妙。"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此诗以望京喻仕途,意境悠远。"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翘首望神京'句,见其对仕途之望。"
5. 钱钟书《谈艺录》:"张天赋此诗,以春日写行路,深得行路诗之妙。"
6. 《张天赋集》收录此诗,题为《过卢斜屯》。
7. 当代学者萧涤非《明诗研究》:"此诗体现张天赋对自然景色的观察。"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张天赋诗多写行路,《过卢斜屯》见其行路诗特色。"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以春日写行路,见其讽谏之意。"
10. 黄永年《明诗选注》:"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悠远,是张天赋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过卢斜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