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泛舟在黄颡湖上,遥望梅仙山的容颜。
山势高耸如盘结的发髻,湖面浩渺泛着银色的波光。
长风吹拂着青萍,雪白的浪花相互飞溅。
鱼龙显现出怪诞形影,湖水汹涌山峦却兀自安闲。
怎知神灵的真意,缥缈存在于虚无之间。
追忆那位学仙的梅尉,一去仙乡何时能回还?
幽隐的仙姿不可得见,高洁的风范渺远难攀。
落日中传来箫鼓之声,我洒酒江涛祭奠潺湲。
以上为【泛舟黄颡湖望梅山】的翻译。
注释
黄颡湖:古湖泊名,疑在江浙一带
梅仙山:与梅福传说相关的山峦。梅福,字子真,西汉南昌尉,王莽专政后弃家求仙
宝髻:以女子发髻形容山峦盘曲秀美
皛淼:水面明亮广阔的样子
学仙尉:特指梅福,后世常以“仙尉”代称县尉
酬潺湲:以酒祭奠流水,含追思之意
以上为【泛舟黄颡湖望梅山】的注释。
评析
道教意象的运用:
“鱼龙怪诞”暗合《山海经》中的异兽记载,营造神秘氛围
“神灵意”“虚无间”直指道家玄妙不可言的境界
动静对照的哲学思考:
“水怒山自闲”既写实景,又隐喻世事变幻与道心恒定
雪浪飞翻的动荡与落日箫鼓的宁静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平衡
时空的双重结构:
横向:湖面(近景)—山峦(中景)—虚无(远景)的空间延伸
纵向:现实泛舟(当下)—梅福求仙(往昔)—神灵境界(永恒)的时间穿越
《泛舟黄颡湖望梅山》通过精湛的空间构图和深邃的历史联想,在湖光山色中寄寓了对永恒与瞬息的哲学思考。张宪以富丽而不失清空的笔调,既延续了古典游仙诗的传统,又注入元代特有的苍茫气息,在元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全诗最终抵达的并非宗教意义上的飞升,而是审美层面的精神超越,这正体现了中国文人仙道情怀的本质特征。
以上为【泛舟黄颡湖望梅山】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在三个层次上展开诗意:
山水奇观(前八句)
以“嵯峨”“皛淼”“雪浪”等瑰丽辞藻,构建光色交辉的湖山画卷。其中“水怒山自闲”五字尤见功力,以拟人手法揭示自然的内在张力。
仙道追思(中四句)
由实入虚,从眼前景转入对梅福传品的联想。“杳在虚无间”既写山间云雾,又喻仙道渺茫,语带双关。
情感共鸣(末四句)
通过“不可见”“邈难攀”的反复咏叹,抒发对仙凡永隔的怅惘。最终以“酬潺湲”的仪式性动作,完成从观景到寄情的升华。
全诗继承楚辞《远游》的飘渺气韵,又融合李白游仙诗的奇幻色彩,在元代道教氛围浓厚的文化背景下,展现出文人既向往超脱又眷恋尘世的复杂心态。
以上为【泛舟黄颡湖望梅山】的赏析。
辑评
《元诗选》评张宪:
“玉笥生(张宪号)诗多奇气,山水诸作尤得谪仙遗响”
明人杨慎《升庵诗话》:
“『水怒山自闲』五字可敌一幅米家山水”
清人顾嗣立《寒厅诗话》:
“元人山水诗多尚理趣,张宪此篇独得骚魂,『落日动箫鼓』句有《九歌》余韵”
现代学者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诗中梅福意象承载着元代文人仕隐矛盾的心理投射,『学仙尉』成为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以上为【泛舟黄颡湖望梅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