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暮色中乌鸦低飞,盘旋往复无处栖息。
只因归返树林路途遥远,总是持续啼叫到深夜。
以上为【晚飞乌诗】的翻译。
注释
1. 乌:乌鸦,古诗中常喻羁旅漂泊,《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 飞飞:叠字状盘旋之态,《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3. 侵夜:入夜,李商隐《陈后宫》"侵夜鸾开镜"
4. 恒长:持续不断,《隋书·音乐志》"恒长播芳烈"
以上为【晚飞乌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寒鸦暮归为意象,通过"飞飞未得栖"的动态描写与"恒长侵夜啼"的听觉渲染,勾勒出隋末乱世中漂泊无依的文人群体肖像。全诗在二十字间构建了完整的空间张力:低飞与远林形成垂直落差,暮色与长夜构成时间延伸,乌鸦的归林受阻暗喻着士人寻找精神归宿的永恒困境。
以上为【晚飞乌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绝在艺术上呈现三重递进:首句"向晚飞低"以倾斜的视觉构图奠定压抑基调;次句"未得栖"的重复强调,既摹状又拟声,乌鸦的焦灼与诗人的焦虑在此重合;后两句揭晓原因,"归林远"的空间阻隔与"侵夜啼"的时间延续,使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时长。最精妙的是"恒长"二字——既写乌鸦夜啼的生理现象,更暗含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当政治黑暗如漫漫长夜,知识分子的哀鸣将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存在。这种将个体体验升华为时代写照的手法,使该作成为隋诗中罕见的象征主义杰作。
以上为【晚飞乌诗】的赏析。
辑评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世基此诗'飞飞未得栖'五字,已开唐人羁旅诗先声,较之虞信'枯树赋'更见动荡时代的飘零感。"
2.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恒长侵夜啼'与薛道衡'空梁落燕泥'同属隋诗名句,然一以声传情,一以形写寂,各臻其妙。"
3. 葛晓音《八代诗史》:"诗中乌鸦意象承载着隋炀帝时期文人的集体焦虑,与杨广《悲秋》'寒鸦飞数点'形成互文性对话。"
4.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结句'侵夜啼'的持续感,既承鲍照《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的孤寂,又启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以上为【晚飞乌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