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必须等到寒露降临才显露出娇媚姿态,因为经历霜霰浸染便略微失去芬芳。
倘若将它的根株移栽到秦宫之中,该会有多少美女对镜梳妆时黯然神伤。
以上为【木芙蓉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露寒:寒露节气,深秋时节
2. 有态:展现出美好姿态
3. 霜裛:经霜沾湿。裛,通"浥",沾湿
4. 秦宫:秦始皇宫殿,代指帝王后宫
5. 泣晓妆:对晨妆落泪,典出《史记》项羽"四面楚歌"典故
以上为【木芙蓉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木芙蓉的独特品性。前两句通过"露寒有态"与"霜裛无香"的矛盾统一,揭示其凌寒绽放却香消韵减的特质;后两句突发奇想,以秦宫佳人的晓妆泣泪作反衬,既强化了木芙蓉的天然风致,又暗含对宫廷矫饰之美的批判。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物理特性到美学价值的升华,体现了晚唐咏物诗"托物寓怀"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木芙蓉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诗人通过咏木芙蓉寄寓寒士品格。首句"须到"二字强调木芙蓉迥异群芳的开放时序,暗示君子需经历磨难方显本真;次句"稍无香"的微妙表述,既尊重物性真实,又暗含"大美不言"的哲学思考。后两句突发奇境,将山野木芙蓉与宫廷佳人并置:"秦宫"意象既指向"阿房宫"的奢靡传统,又暗合"秦镜照胆"的典故;"泣晓妆"更将物我关系推向高潮——不仅是佳人见花自惭,更是木芙蓉对禁锢生命的无声抗议。这种双向映照的手法,既延续了左思"郁郁涧底松"的寒士之叹,又开创了宋代"梅花羞鬓"的比德先声,在唐诗向宋诗转型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以上为【木芙蓉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黄御史咏物每含讽喻,'多少佳人泣晓妆',不独咏芙蓉佳致,深得《国风》遗意。"
2. 清·李调元《全五代诗》评注:"滔诗清淳丰润,'露寒有态'、'霜裛无香',十字写尽秋芳品格。"
3. 郑方坤《五代诗话》:"末二句忽开异境,以人间粉黛哭此天然风韵,真奇思也。"
4. 苏雪林《唐诗概论》:"黄滔《木芙蓉》突破传统咏物诗格局,在物性观察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意识,预示宋诗理趣端倪。"
以上为【木芙蓉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