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遥想当年西风猎猎两军对垒之时,谢安眼中早已预判了战局安危。
前秦百万大军虽声势浩大,却抵不过东山之上一局棋的谋略。
以上为【淝水】的翻译。
注释
1. 淝水:淮河支流,今安徽境内,东晋淝水之战发生地
2. 西风对垒:指383年淝水之战秋季决战
3. 目中:指谢安等东晋统帅的洞察力
4. 淮淝百万:前秦苻坚率87万大军南征
5. 东山:会稽东山,谢安隐居处,代指谢安
6. 一局棋:典出《晋书》载谢安战时从容下棋
7. 料安危:预判战局胜负
8. 未抵:比不上
9. 柴望:宋末诗人,亲历宋元鼎革
10. 西风:既写实指秋季,又暗喻北方强敌
以上为【淝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淝水之战为切入点,通过“百万兵”与“一局棋”的体量对比,凸显谋略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前两句“对垒时”与“料安危”的时间差设置,展现谢安胸有成竹的大将风度,体现宋代咏史诗重理趣、尚思辨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淝水】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宋末元初,柴望借咏淝水之战寄托对时局的深刻思考。首句“想见”以虚拟语气切入历史场景,“西风”意象既点明交战季节,又暗喻北方蒙古的军事压力。次句“目中先已料”突出谢安的预见性,与辛弃疾“毕竟江山谁主”同样具有历史洞察力。后两句运用戏剧性对比,“百万兵”极言前秦军力之盛,“一局棋”则化用《晋书》谢安“围棋赌墅”的著名典故,在数量与质量的悖反中揭示“谋定而后动”的军事哲学。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历史重构到现实隐喻的转换,其“东山棋局”的意象不仅是谢安个人风度的写照,更寄托了作者对南宋缺乏战略家的深沉悲慨,与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形成互补性的历史反思。
以上为【淝水】的赏析。
辑评
1. 陈思《两宋名贤小集》:“仲山《淝水》绝句,‘未抵东山一局棋’七字,可作南北兴亡史评。”
2.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柴望《淝水》诗,借晋言宋,其‘目中先已料安危’句,实寓靖康之痛。”
3. 顾嗣立《元诗选》:“宋末诗人多咏史自遣,柴氏《淝水》较之汪元量‘南苑西宫棘露牙’更见史识。”
以上为【淝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