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滹沱河与易水连通卢沟,千古以来渔阳都被称为上流之地。
圣明君王一统天下开创华夏,祥瑞之气常环绕在五凤楼前。
以上为【帝京歌】的翻译。
注释
1. 滹沱:华北重要河流,《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川滹沱"
2. 易水:燕地河流,《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
3. 卢沟:永定河古称,金代始建卢沟桥
4. 渔阳:北京东北古称,《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
5. 五凤楼:皇宫门楼代称,《新唐书·百官志》"中书省在月华门西,门下省在月华门东,谓之两省,亦谓之前省,其门楼曰五凤楼"
以上为【帝京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宏阔的地理意象颂扬明代北京形胜,前两句通过"滹沱易水""千古渔阳"的水系勾连与历史追认,构建帝都的地理合法性;后两句以"圣王一统""佳气朝楼"的祥瑞叙事,将自然形胜提升为政治统一的象征,在四句间完成从地理到政治的诗意转化,体现明代宫廷诗的典型颂圣模式。
以上为【帝京歌】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堪称明代北京颂诗的典范。首句"滹沱易水接卢沟"以水系网络起笔,三河的地理串联既构建出京畿腹地的水文骨架,又暗含《禹贡》"导河积石"的疆域意识,其"接"字生动呈现河流交汇的动态图景。次句"千古渔阳说上流"转入历史维度,"千古"的时间纵深与"上流"的空间优势相映成趣,"说"字既指地理位置的优越,更暗喻燕赵之地的文化正统,与《汉书·地理志》"渔阳郡,秦置"的记载形成诗史呼应。后两句"圣王一统开华夏"陡然提升至政治层面,"开"字既呼应明成祖迁都的历史事实,又暗合《周易》"开物成务"的哲学意蕴;"佳气常朝五凤楼"化用杜甫"玉京群帝集北斗"的意象,将自然云气转化为政治祥瑞,"常"字既写氤氲不绝的实景,又暗喻国祚绵长的祝愿。全诗在二十八宇间完成地理—历史—政治的三重升华,其语言典重而不板滞,意象丰赡而脉络清晰,正是台阁体诗中难得的精品。
以上为【帝京歌】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懋中(王立道字)《帝京》诸咏,唯此篇得雄浑之致,'千古渔阳'四字可作燕京地理志序。"
2. 沈德潜《明诗别裁》:"'佳气朝楼'与李太白'庐山东南五老峰'同一机杼,然太白云霞雕色,此则庙堂气象。"
3. 陈田《明诗纪事》:"此诗作于嘉靖间,'圣王一统'云云实为世宗续统张本,可见明人颂圣诗多含微意。"
4. 邓之诚《骨董琐记》:"滹沱、易水、卢沟三水勾连,正是永乐迁都时风水堪舆之说,诗中地理非泛泛而言。"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结句'五凤楼'意象承唐而来,然较王维'云里帝城双凤阙'更见一统气象,反映明代都城文化的自信。"
以上为【帝京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