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是一处清幽洒脱的地方,只有你一人在此深居。
屋外环绕着亲手栽种的竹林,床上堆满了自己手抄的书籍。
高洁的鸟儿在台阶前飞翔,暴雨突至,池中的鱼儿竟被冲失。
我暗暗领会了你归隐山林的心意——已在村边买好了载物的鹿车,准备归去。
以上为【临顿】的翻译。
注释
1. 临顿:地名,位于今江苏苏州,唐代属吴县,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临顿路”所在,唐时为文人隐居之地。
2. 一方萧洒地:指一处清幽闲适的居所;“萧洒”同“潇洒”,形容环境清静脱俗。
3. 之子:此人,指诗人友人,生平不详,或为隐士。
4. 绕屋亲栽竹:竹为君子象征,亲手栽竹显其志节与勤勉。
5. 堆床手写书:床上堆满手抄书籍,反映其勤学与清贫;唐代印刷未普及,士人常手抄典籍。
6. 高风翔砌鸟:“高风”既指高洁之风,亦指秋风;“砌”为台阶;鸟翔阶前,喻环境幽静、心境高远。
7. 暴雨失池鱼:暴雨倾盆,池鱼被冲走,暗喻世事无常,亦反衬隐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暗识归山计:默默领悟对方已有归隐山林的打算;“识”为领会。
9. 鹿车:古代一种窄小轻便的小车,可由鹿或人拉,常用于山林运输,象征归隐之具。
10.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袭美,晚唐诗人,与陆龟蒙齐名,称“皮陆”,诗风兼具现实批判与隐逸情怀。
以上为【临顿】的注释。
评析
皮日休《临顿》是一首赠友隐逸诗,通过描绘友人居所的清雅环境与简朴生活,赞颂其高洁志趣,并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诗以“萧洒”为基调,从居所(绕屋竹)、生活(手写书)、自然(翔鸟、失鱼)到行动(买鹿车),层层递进,勾勒出一位超然物外、志在林泉的隐士形象。尾联“暗识归山计”既是对友人意图的敏锐洞察,也暗含自身共鸣。诗风清峻淡远,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晚唐士人在乱世中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以上为【临顿】的评析。
赏析
《临顿》以白描手法构建隐逸图景。首联点题,“萧洒地”与“独深居”形成空间与人格的双重清寂。颔联写人事:栽竹显志,抄书见学,一外一内,勾勒出隐士的精神世界。颈联转写自然:鸟翔阶前,是静中有动;鱼失池中,是安中藏变——二者对照,既写实景,又暗喻隐者处变不惊的定力。尾联最为精妙:“暗识”二字,见诗人与友人心灵相通;“村边买鹿车”以具体行动收束全篇,将抽象“归山计”落实为可感细节,余味悠长。全诗无一句直赞,而高洁自现;不言羡慕,而向往已明。语言简净如话,意境清远,典型体现皮日休“外枯中膏”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临顿】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纪事》卷六十四:“袭美《临顿》诗,写隐居之乐,语淡而意远,得摩诘遗韵。”
2.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日休与龟蒙唱和,多咏林泉,《临顿》一首,清气逼人,非尘俗中语。”
3.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虽为五律,但方回论及皮陆):“‘绕屋亲栽竹,堆床手写书’,真隐者事,非伪饰者所能道。”
4.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皮袭美诗有骨力,《临顿》云‘暴雨失池鱼’,于静景中忽入动荡,章法奇警。”
5. 陈继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结句‘村边买鹿车’,不言归而归意自见,此唐人含蓄之妙。”
以上为【临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