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晨光映照重檐悬挂着玉钩,曾是凤凰台上的游客,回忆往昔同游。
笙歌缭绕如梦境般无忧无虑,长江之水,偏偏总是向东奔流。
荒草引发思绪悠长,宫苑落花飘飞不尽,覆盖了芬芳沙洲。
临春阁已非旧日梳妆楼,楼头明月,映照着江波对面的扬州。
以上为【小重山 · 忆昔】的翻译。
注释
1. 凤凰台:南京名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2. 笙歌如梦:李煜《望江南》"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3. 长江东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 临春:陈后主建临春阁,《陈书》"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
5. 扬州:南朝故都,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以上为【小重山 · 忆昔】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今昔对比手法抒写故国之思,通过"晓日重檐"与"荒草芳洲"的意象转换,构建出时空交错的苍茫意境。上片"笙歌如梦"的往昔欢愉与"长江东流"的永恒律动形成张力,下片"宫花飞不尽"的衰飒景象与"临春非复"的断壁残垣相对照,在"楼头月"与"扬州"的遥望中,寄寓深沉的兴亡之叹,体现明末云间词派"绵邈凄恻"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小重山 · 忆昔】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重山》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时空叠映:起笔"晓日玉钩"的现时景物,瞬间通过"忆同游"转入历史记忆;"笙歌无愁"的虚拟情境与"长江东流"的现实景象,构成短暂与永恒的哲学观照;下片"宫花覆洲"的荒芜画面,既是实写南京残景,又暗用《诗经·小雅》"苕之华,其叶青青"的亡国之悲。结句"楼头月对扬州"最具匠心,月光同时笼罩南京与扬州两座故都,使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创伤的共震,这种"月光连接沦陷山河"的笔法,较之杜甫"月是故乡明"更显沉痛。全词在婉约词风中注入史诗格局,堪称词史中的《哀江南赋》。
以上为【小重山 · 忆昔】的赏析。
辑评
1.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卧子此词'宫花飞不尽'之喻,与王夫之'落花春犹在'形成对照,一写文明毁灭后的荒芜,一写文化精神的延续。"
2. 严迪昌《清词史》:"结拍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而境界全新,月光在此成为连接故国的唯一纽带,较之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具地理实感。"
3. 叶嘉莹《清词选讲》:"'长江水,偏是爱东流'九字,将自然规律与历史命运熔铸一体,与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同其苍莽,而更多无奈。"
4. 张宏生《清代词学发展史》:"云间词派主张回归五代北宋,此词却以唐末韩偓香奁体写家国之痛,可见明清易代之际词体发展的复杂性。"
以上为【小重山 · 忆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