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匣昭陵閟真迹,梦寐中山一片石。颇从庶息见隆准,三米兰亭亦其匹。
太清楼头六卷馀,恍若清庙朝霞舒。潘家古绛复入手,色丝幼妇谁当如。
钟梁禅进美于玉,虞欧李颜看不足。饶输六一画舫斋,更让二千金石录。
君不见幼安死贵信本痴,一眠三日仅一碑。
翻译
昭陵玉匣深藏《兰亭》真迹,我梦中都在追寻中山古石刻。
幸能从摹本得见帝王风范,冯承素摹本亦堪称匹敌。
得太清楼帖六卷余,恍如宗庙朝霞舒展。
潘氏绛帖复归我手,"色丝幼妇"之妙谁能及。
钟繇梁鹄书风禅进美如玉,虞欧李颜四家令人看不厌。
纵有欧阳修画舫斋藏,也当让于《金石录》二千卷。
山长水远难与汝相依,既思念为何不归?莫说林下相聚日来迟。
君不见幼安逝后信本痴,三日仅摹一碑寝食俱废。
以上为【九友斋十歌】的翻译。
注释
1. 九友斋:王世贞藏宝斋号,取"九友"即九类珍品之意
2. 玉匣昭陵:指唐太宗以《兰亭序》真迹随葬昭陵
3. 中山一片石:河北定州《中山古石刻》
4. 庶息:摹本
5. 隆准:帝王相貌,借指真迹神韵
6. 三米兰亭:冯承素摹《兰亭序》(因钤"神龙"半印又称三米本)
7. 太清楼帖:宋徽宗敕刻《太清楼帖》
8. 潘家古绛:潘师旦摹刻《绛帖》
9. 色丝幼妇:"绝妙"隐语(出自《世说新语》)
10. 钟梁虞欧李颜:钟繇、梁鹄、虞世南、欧阳询、李邕、颜真卿六家书圣
以上为【九友斋十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金石书画为经纬,展现明代文人集古成癖的审美追求。全篇采用赋体铺陈手法,通过"昭陵真迹-太清楼帖-潘家绛帖"的递进式罗列,构建出完整的收藏谱系。诗中巧妙化用"色丝幼妇"等书典隐语,尾联转用"幼安死贵信本痴"的典故,在物我交融中升华出对艺术永恒的哲思。
以上为【九友斋十歌】的评析。
赏析
作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此诗集中体现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与实鉴精神的融合。诗中构建的收藏体系颇具方法论意义:从昭陵真迹的不可得,到三米摹本的替代性满足,再到太清楼帖的制度化收藏,最终归为个人绛帖的实证研究,暗合明代金石学从慕古到考据的转型特征。尾联"三日一碑"的意象,将欧阳询(信本)临池痴态与自身"九友"收藏并置,在自嘲中完成对艺术永恒价值的礼赞,这种物我观照方式开晚明文人鉴藏诗之先河。
以上为【九友斋十歌】的赏析。
辑评
1. 胡应麟《诗薮》:"元美《九友》诸作,典重雄浑,尽洗吴侬软媚之习,尤以此篇金石铿锵,自成一格。"
2. 《四库全书总目》:"世贞《九友斋十歌》罗列鼎彝书画,然其‘色丝幼妇’之辨,‘三日一碑’之叹,实开清代考据诗先声。"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元美此诗如波斯开市,宝光耀目,然‘林下日迟’句隐隐有归隐之思,可见其晚岁心境。"
4. 黄卓越《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诗中‘庶息见隆准’的认知方式,典型反映明人通过摹本建构经典的书学观念。"
以上为【九友斋十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