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不生人,所生尽奇畜。
野马与骆驼,騊駼及驼鹿。
羱羊千万头,人立相抵触。
上天仁众兽,与以膏粱腹。
变化成猛虎,食尽中土肉。
哮吼一作威,士女皆觳觫。
广南人最甘,肥者如黄犊。
猛虎纵横行,餍饫亦逐逐。
朝饮惟贪泉,暮依惟恶木。
人皮作秽裘,入骨为箭镞。
在天为贪狼,在地为荤粥。
人类日已尽,野无寡妇哭。
隆冬不患饥,髑髅亦旨蓄。
多谢上帝仁,猛虎享天禄。
为兽莫为人,牛哀得所欲。
翻译
边远之地不生养人类,所繁衍的全是奇异的牲畜:
野马、骆驼、騊駼和驼鹿。
羱羊成千上万,竟能像人一样站立,互相抵角争斗。
上天仁爱这些野兽,赐予它们丰美的食物。
然而它们却化为猛虎,吞食中原百姓的血肉。
一声咆哮显威风,男女老少无不恐惧颤抖。
广东以南的人肉最为鲜美,肥壮者如同黄色小牛。
猛虎肆意横行,饱食之后仍不停追逐猎物。
早晨只饮贪泉之水,傍晚只依附邪恶之树。
用人皮缝制污秽的皮衣,将人骨磨成箭镞。
用人血冲泡奶茶,脂肪与红曲混杂一处。
连幼犬也长出利爪尖牙,但捕猎仍嫌不够迅疾。
这凶残本性乃天所赋予,雌雄猛虎日夜繁殖不息。
在天上对应贪狼星,在地上就是荤粥(匈奴)之类的凶族。
人类日渐灭绝,荒野竟连寡妇的哭声都听不到了。
隆冬时节也不愁饥饿,骷髅头竟成了美味珍藏。
多谢“上帝”如此仁慈,让猛虎享受天赐的福禄!
做野兽莫做人吧,像牛哀那样化虎,反而得其所愿。
以上为【猛虎行】的翻译。
注释
1.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坚持反清复明,诗多故国之思与民族之痛。
2. 騊駼(táo tú):古代传说中的良马名,《山海经》有载,此处泛指北方异兽。
3. 羱(yuán)羊:一种野生山羊,角长而锐,善攀岩,《尔雅》有载。
4. 膏粱腹:指丰美食物,膏为肥肉,粱为精米,代指优渥生活。
5. 士女皆觳觫(hú sù):男女老少都恐惧发抖,《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
6. 广南:明代指广东、广西一带,清初为抗清重地,遭清军多次屠戮。
7. 黄犊:小黄牛,喻人体肥硕。
8. 贪泉:古传说广州石门有贪泉,饮之则贪,此处反用,指猛虎本性贪婪,非因水而贪。
9. 牛哀:典出《淮南子·俶真训》,鲁人牛哀病七日化为虎,食其兄,喻人变虎之悲剧,此处反讽“为虎反得其所”。
10. 荤粥(xūn yù):上古北方部族名,音同“匈奴”,此处借指满清,含贬义。
以上为【猛虎行】的注释。
评析
屈大均《猛虎行》并非咏虎,而是借“猛虎”这一意象,影射清军入关后对汉人的残酷屠戮与压迫。全诗以极度夸张、近乎寓言的方式,将清统治者比作嗜人血肉的猛虎,揭露其暴行之惨烈、人性之沦丧。诗中“广南人最甘”“人皮作秽裘”等句,直指清初岭南大屠杀(如广州庚寅之屠)等历史惨剧。结尾“多谢上帝仁”“为兽莫为人”以反语极写悲愤,表达遗民对现实的绝望与对人道崩坏的控诉。此诗风格奇崛冷峻,语言惊心动魄,是明遗民诗歌中极具批判锋芒的代表作。
以上为【猛虎行】的评析。
赏析
《猛虎行》通篇以“猛虎食人”构建恐怖寓言,实为血泪控诉。开篇“边地不生人,所生尽奇畜”即颠覆常理,暗示文明被野蛮取代。继而列举野马、骆驼、羱羊等,营造异域蛮荒氛围,为“猛虎”出场铺垫。至“变化成猛虎,食尽中土肉”陡转,点明主旨——所谓“猛虎”,实为入侵中原的异族统治者。诗中细节触目惊心:“人皮作秽裘”“人血充乳茶”等句,虽极写夸张,却源于清初真实暴行(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尾段“人类日已尽,野无寡妇哭”以荒诞笔法写人间灭绝之惨,“隆冬不患饥,髑髅亦旨蓄”更令人毛骨悚然。结句“多谢上帝仁”“为兽莫为人”以反语收束,表面感谢,实则泣血质问天道不公;“牛哀得所欲”更暗含:宁为虎噬,勿为清奴!全诗意象狞厉,语言如刀,情感沉痛至极,堪称遗民诗中“以血写史”的典范。
以上为【猛虎行】的赏析。
辑评
1.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五:“翁山《猛虎行》托物刺时,辞极诡激,盖伤永历之亡、岭南海氛之酷也。”
2.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三:“此诗似李贺《猛虎行》,而悲愤过之。‘人血充乳茶’等语,虽涉险怪,然出于忠义之诚,不可斥为怪诞。”
3.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屈翁山《猛虎行》以虎喻清兵,字字血泪。‘野无寡妇哭’五字,惨过‘白骨露于野’。”
4. 当代·钱仲联《清诗三百首》:“此诗借古题发新愤,以寓言体写民族浩劫,其悲怆激烈,足与杜甫‘三吏’‘三别’并传。”
以上为【猛虎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