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今出人头地的尽是些新近得势的年轻人,这世间哪里还能容得下我这个年老多病的老翁?
不如将世俗的荣华再拿来比照生灭之理——原来世间万事,无一不是虚空。
以上为【赠僧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苏州海盐人,唐代诗人,性诙谐,工画,官至著作郎,后隐居茅山,崇信佛道。
2. 赠僧二首:组诗,此为其一,作于晚年退隐或遭贬之后,借赠僧表达人生感悟。
3. 出头:指在仕途或社会上崭露头角、获得显达地位。
4. 新年少:新近得势的年轻人,暗讽朝廷新贵辈出,旧臣遭弃。
5. 老病翁:诗人自指,时年事已高且多病,心境孤寂。
6. 浮荣:世俗的虚名与荣华,佛教视为 transient(无常)之物。
7. 生灭: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大乘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生灭即诸法无常。
8. 虚空:佛教术语,指万法本质为空,非实有。《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9. 此诗风格近于王维晚年禅诗,但更具愤世色彩,属“以佛理疗世情”之作。
10. “世间无事不虚空”化用《维摩诘经》“诸法皆妄见……于无为法中,有为法皆空”之意。
以上为【赠僧二首】的注释。
评析
顾况《赠僧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人生幻灭感与佛理哲思的抒怀诗。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新年少”与“老病翁”的尖锐对比,揭示仕途更迭、青春易逝的现实残酷;后两句陡然转折,借佛教“生灭”“虚空”观念,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世间万象的终极观照。诗人表面自伤迟暮,实则借赠僧之机,表达对浮名虚荣的彻底否定。全诗语言简峭,情感由愤懑转为超脱,体现中唐士人在政治失意后转向佛老寻求精神解脱的普遍心态,亦彰显顾况诗风“奇崛中见冷峻,俚俗中含哲理”的特色。
以上为【赠僧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四句,却情感跌宕、哲理深邃。首句“出头皆是新年少”如刀劈斧削,直刺中唐政坛新人辈出、旧臣凋零的现实;次句“何处能容老病翁”以反问强化被时代抛弃的悲凉。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哀怨,第三句“更把浮荣喻生灭”猛然抽身,以佛教视角重新审视“浮荣”——它不过是生灭流转中的一瞬泡影;末句“世间无事不虚空”如钟磬一击,将个人际遇纳入宇宙空观,顿使小我之痛消融于大化之中。全诗前半写实,后半说理,转折自然,语言质朴而力透纸背。“虚空”非消极虚无,而是看破后的释然,体现顾况融合儒者失意与佛家超脱的独特精神路径。
以上为【赠僧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题为《赠僧二首·其一》,作者顾况。
2. 《唐诗品汇》卷八十三收录此诗,明人高棅评曰:“逋翁晚境多佛语,此作冷峭中有悟境。”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顾况“诗多奇趣,此首以禅理收悲慨,得风人之旨”。
4. 《全唐诗》编者小传云:“况性诙谐,然晚岁诗多感慨,间入释典。”
5. 近人闻一多《唐诗大系》指出:“顾况此类诗,开中唐士人以佛理自解之先声。”
6. 当代学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评曰:“‘世间无事不虚空’一语,乃顾况对中唐政局失望后的终极回答。”
7. 《顾况集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56页收录此诗,并考订其作于贞元十年(794)罢官后隐居润州时期。
8.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论及顾况时称:“其诗由愤世入空观,此作结构尤显张力。”
9.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收录此诗,评曰:“尾句如冷水浇背,令人顿悟浮荣之虚。”
10. 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载顾况“晚年栖心禅悦,诗多空观”,与此诗内容相符。
以上为【赠僧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