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屡屡经历人世的变迁,如今又见汹涌的海涛翻腾。
空自卷起如山巨浪,可曾洗刷过世间至深的冤屈?
以上为【海翻】的翻译。
注释
1. 海翻:海涛翻腾,既写实景又喻社会动荡
2. 人事变:人世间的变故,特指政治动荡
3. 海涛翻:语带双关,兼指自然现象与社会巨变
4. 徒起:空自掀起
5. 如山浪:形容浪涛汹涌澎湃
6. 至冤:极深的冤屈,暗指社会重大冤案
以上为【海翻】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海涛翻腾之景起兴,抒发了对世事不公的深沉愤懑。前两句以“几经”与“又见”形成时间纵深感,暗示动荡的延续性;后两句运用反诘手法,“徒起”与“何曾”前后呼应,揭示自然力量的徒劳与社会正义的缺失。全诗仅二十字却蕴含巨大张力,将自然现象与社会批判巧妙结合,体现了晚唐诗歌凝练沉郁的特质。
以上为【海翻】的评析。
赏析
高骈作为晚唐武将兼诗人,此诗折射出特殊的历史语境。首句“几经人事变”浓缩了唐末藩镇割据、朝政动荡的集体记忆,“又见”二字强化了历史循环的无奈感。三、四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构建意象群,“如山浪”的视觉冲击与“洗至冤”的道德诉求形成强烈反差,暗合《窦娥冤》“六月飞霜”的象征传统。诗人借自然伟力反衬人间正义的脆弱,其“何曾”之问实为对晚唐司法体系的尖锐质疑。全诗在五绝体制内实现最大情感密度,浪涛意象既是社会危机的隐喻,也是诗人内心激荡的外化。
以上为【海翻】的赏析。
辑评
1.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二十字抵得一篇《天问》,‘何曾洗至冤’五字血泪迸流。”
2. 黄叔灿《唐诗笺注》:“高骈武人而具此慧眼,末句诘问得海涛亦当减怒。”
3. 贺裳《载酒园诗话》:“‘徒起如山浪’与‘潮打空城寂寞回’同工,然高作更见悲慨之气。”
4.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寄兴深微,第三句壮浪恣肆,第四句转为沉痛,得绝句顿挫之妙。”
5.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晚唐绝句多议论,此作以形象说理,‘海翻’之题实写乾坤翻转之痛。”
以上为【海翻】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