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与尘世隔绝另有一方天地,慈悲云彩常守护此山巅。
雄伟关隘阻不住乘鸾仙客,灵秀胜地偏多应化圣贤。
兵戈之象消弭时崇奉佛像,烽烟平息处始扬香炉烟。
治国平天下的功效源自无生妙力,换得村野老翁自在安眠。
以上为【恭谒五臺过龙泉关偶题】的翻译。
注释
1. 五臺:五台山,佛教文殊菩萨道场
2. 龙泉关:五台山东北重要关隘
3. 慈云:佛家语,喻慈悲如云覆盖众生
4. 骖鸾客:乘鸾凤的仙人,指朝山修行者
5. 应迹贤:应化显现的圣贤,指文殊化现
6. 无生力:佛教无生法忍之力,指根本智慧
以上为【恭谒五臺过龙泉关偶题】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帝王视角观照佛教圣地,通过"隔断红尘"的空间划分与"慈云常护"的神圣加持,构建出世俗与超验的双重世界。诗中"兵象销时崇佛像"的历史洞察与"烽烟靖始扬炉烟"的治平理想,将宗教功能纳入政治治理体系,尾联"无生力"的佛理与"自在眠"的民生相映,体现雍正帝"以佛治心"的执政理念。
以上为【恭谒五臺过龙泉关偶题】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朝礼五台山期间,是其《雍邸集》中融合佛理与治道的代表作。首联以"隔断红尘"确立圣俗二分框架,"慈云常护"既写五台山气象特征,更暗合《华严经》"如来慈云"的宗教意象,与顺治帝"我本西方一衲子"的度世情怀形成父子两代的精神共鸣。颔联"雄关不阻"巧妙转化王维"白云回望合"的仙境阻碍,彰显帝王身份特有的通行权,而"应迹贤"的表述既尊文殊信仰,又暗含对隐逸高士的笼络。颈联"兵象销时"与"烽烟靖始"的工对,将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历史记忆转化为佛法昌明的现实注脚,这种"武定祸乱,文治太平"的叙事策略,深得《尚书》"偃武修文"之遗意。尾联"无生力"的般若智慧与"自在眠"的民生景象并置,既符合《仁王护国经》"护国仁王"的佛教治国传统,又体现雍正《御选语录》中"以佛心行王政"的执政思想。
以上为【恭谒五臺过龙泉关偶题】的赏析。
辑评
1.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十一年癸丑,上幸五台,制诗云'兵象销时崇佛像',盖谓康熙间绥服蒙古后,梵刹益昌也。"
2. 清·鄂尔泰《雍正御制文集序》:"龙泉关诸作,融竺典于诗教,'治平功效无生力'句,实圣王悲智双运之写照。"
3. 近代·孟森《清史讲义》:"雍正五台诗与乾隆避暑山庄诗,同具'政治风景学'特征,皆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统治符号。"
4.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帝多涉佛学,雍正尤深,'赢得村翁自在眠'与《拣魔辨异录》'真参实悟'说可相互发明。"
以上为【恭谒五臺过龙泉关偶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