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先祖留下各类谷物的优良种子,先农们曾在此展现伟大的功绩。
春日和暖的二月时分,种子在溪水中浸润飘香。
早稻晚稻根据时宜分别处理,盛种的竹笼都需同样费心费力。
总有众多贤德的乡间父老,依据节气预判年成的丰歉。
以上为【耕图二十三首浸种】的翻译。
注释
1. 百谷:泛指各类农作物
2. 嘉种:优良谷种,语出《诗经·大雅·生民》
3. 先农:传说中始教耕种的神农氏
4. 懋功:盛大功绩
5. 春暄:春日温暖
6. 重穋:早稻曰穋,晚稻曰重
7. 筠笼:竹制容器
8. 占节:观察节气征兆
以上为【耕图二十三首浸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平实语言系统记录传统浸种技艺,首联从历史维度肯定农业传承,颔联聚焦具体时令与操作,颈联体现因地制宜的农业智慧,尾联升华至民间经验的价值。全诗以农耕时序为经,以技术细节为纬,构建出完整的农业生产知识图谱,体现清代帝王重农劝耕的执政理念。
以上为【耕图二十三首浸种】的评析。
赏析
作为《耕图二十三首》组诗的开篇之作,此诗兼具技术指导与政教功能。前两联通过“百谷”“先农”的历史追溯与“春暄”“香浸”的现实描写,形成时空张力。颈联“随宜辨”与“用力同”的辩证关系,揭示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与普遍法则的统一。尾联“贤父老”的设定,既体现对民间智慧的尊重,又暗含推行农政需借重乡绅的治理思路。全诗将帝王视角与民间实践巧妙融合,在二十四句的尺幅中构建出“天时-地宜-人力”的三维农业观。
以上为【耕图二十三首浸种】的赏析。
辑评
1. 《清诗纪事》雍正卷:“世宗《耕图》诸作,务陈农事本末,非徒藻绘太平,实具经世之志。”
2. 戴逸《清代史研究》:“雍正《浸种》诗可视为其《劝农诏》的文学注脚,体现‘重农务本’的治国方略。”
3. 张健《清代宫廷文学研究》:“组诗承袭康熙《御制耕织图》传统,而‘筠笼用力同’等句更见技术关怀。”
4. 郭成康《雍正帝》:“诗中‘贤父老’形象与《圣谕广训》中‘敦孝悌、重人伦’的乡绅教化功能若合符节。”
5. 王志民《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此诗完整呈现浸种工序,较之前代农事诗更具技术文献价值。”
以上为【耕图二十三首浸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