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即便是只锄理菜畦里的嫩芽,也觉得妨碍了闲适的心境;
长久以来,已与溪边的云气断绝了往来。
今日偶然来到寺院,恰巧僧人也在,
便一同煎茶品饮,闲话庐山旧事。
以上为【暑中杂兴】的翻译。
注释
1. 暑中杂兴:夏日随感组诗之一;“杂兴”指即兴杂咏,多写日常生活片段。
2. 蔬甲:蔬菜初生的嫩芽,如韭甲、菘甲等;“甲”为植物萌芽时外皮,代指新菜。
3. 妨闲:妨碍闲适心境;意谓即使劳作轻微,亦觉心不静。
4. 溪云:溪涧上的云气,象征隐逸自然之境;“断往还”指久未亲近山水。
5. 僧却在:恰巧僧人未外出,得以相遇;“却”表意外之喜。
6. 煎茶:宋代流行点茶法,需将茶饼碾末后煎煮,为文人雅事。
7. 话庐山:闲谈庐山往事;庐山为佛教圣地、文人隐居地(如陶渊明、慧远),亦或指诗人与僧人曾共游之地。
8.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南宋江湖诗派代表,诗风清新质朴,善写田园与隐逸生活。
9. 此诗见于《秋崖先生小稿》,属其退居乡里时期作品。
10. “共煎茶吃”:口语化表达,显亲切自然,打破主客界限,体现平等交游。
以上为【暑中杂兴】的注释。
评析
方岳《暑中杂兴》是一首典型的宋人闲适小诗,以夏日偶访山寺为线索,展现隐逸生活中的片刻清欢。前两句写平日生活的“忙”与“隔”——连种菜都觉扰闲,更久违山水云气,暗含对尘务牵累的厌倦;后两句写偶遇之乐:僧在、茶熟、话庐山,三者叠加,构成理想化的林泉清谈场景。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于“偶来”“却在”的巧合中见惊喜,在“共煎茶吃”的日常细节里显真趣,体现了南宋江湖诗人“于琐细中见超脱”的审美趣味,亦折射出乱世士人对精神栖居地的渴求。
以上为【暑中杂兴】的评析。
赏析
《暑中杂兴》以“闲”为眼,反写“不闲”之困,再写“得闲”之乐。首句“只锄蔬甲亦妨闲”看似矛盾——锄菜本为闲居之事,却仍觉扰心,实则揭示内心真正的“闲”在于精神超脱,而非事务多少。次句“久与溪云断往还”进一步点明:因俗务缠身,连山水清气都久违了,失落感隐现。转至后两句,笔锋轻快:“今日偶来”是无意之举,“僧却在”是意外之喜,一“偶”一“却”,顿生妙趣。结句“共煎茶吃话庐山”尤为精彩:无酒无宴,唯茶可煎;无高论大道,但话庐山旧事。这种平淡中的真味,正是宋人“平常心是道”的生活哲学体现。全诗仅二十字,无典故堆砌,无刻意雕琢,却因情感真实、细节生动而余韵悠长,堪称南宋江湖诗“以俗为雅、以淡为腴”的典范。
以上为【暑中杂兴】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纪事》卷六十五引《秋崖集》:“巨山诗多闲适,《暑中杂兴》云‘共煎茶吃话庐山’,语极浅而意极深。”
2.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四(论绝句):“方秋崖此诗,淡而有味,‘久与溪云断往还’七字,写出尘中失道之憾。”
3. 纪昀批《四库全书总目·秋崖集提要》:“其诗如‘共煎茶吃’等语,虽近俚,然真率处正见性情。”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僧却在’三字,写出山中寂历与邂逅之欢,非亲历者不能道。”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方岳此诗,将禅意融入日常,‘话庐山’三字,既怀古,亦寄隐,淡语中有无限烟霞。”
以上为【暑中杂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