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酒问奇字,千古想经师。别开生面,何许名父与佳儿。娇小岂图梨栗,老大偏亲麦蘖,应怪阿翁痴。春胜索挥洒,秋水好丰姿。
翻译
(我)带着酒去请教奇文异字,不禁遥想千古以来的经学大师。
(这孩子)别具天赋,卓然不群,是怎样的名父才能生出这样的佳儿?
幼小时岂是为了贪图梨栗等零食,年纪稍长便偏爱上了(学问这杯)醇酒,只怕要怪他祖父(或父亲)太过痴迷(学问,从而影响了他)。
(他)像春日丽景般求人挥毫泼墨,又有如秋水般清澈美好的风姿。
他如孔鲤般恭敬趋庭受学,如雏莺般刚刚开始啼鸣,又如仙鹤般灵性过人。
(他)新近显露的杰出才华,如同梧桐树开花,万千枝条竞相绽放。
(他幼时)笑话别人不识“丁”字,笑话别人写不正“朋”字,其天生的智慧早已如此显露。
(我祝愿他)将来能得神仙之食(喻功成名就),莫要只会死读书而被讥为书蠹。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翻译。
注释
载酒问奇字:化用《汉书·扬雄传》典故,有人载酒肴从扬雄问奇字。指勤学好问。
经师:讲授经学的博士,泛指学问渊博的大师。
名父与佳儿:出色的父亲与优秀的儿子。
梨栗:水果与干果,代指儿童喜爱的零食。化用陶渊明《责子》“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诗意,反其意而用之。
麦蘖:麦芽,用以酿酒。此处代指酒,亦暗喻学问如醇酒。
阿翁:祖父或父亲。
春胜:春日的美景。或指立春时剪彩成的小幡,有吉祥意。此处可能指在美好的春日求取墨宝。
秋水:比喻清澈的神色或美好的风姿。《庄子·秋水》有河伯见秋水之喻。
鲤方趋:用“孔鲤过庭”典。《论语·季氏》载,孔鲤敬畏父亲孔子,快步走过庭院。后指子女接受父母教诲。
凤毛:比喻稀有而可贵的人或物。此处指能继承父辈才华的子孙。
丁字笑它不识:化用“不识一丁”的成语,此处指孩童幼时便已识字,笑话他人不识字。
朋字笑它不正:笑话别人写“朋”字写得不端正。形容其幼时对文字结构已有敏锐观察。
夙慧:早慧,天生聪明。
神仙食:喻指功名富贵,或超凡脱俗的成就。
蠹鱼:蛀书虫,比喻死读书、读死书的迂腐文人。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吴藻为一位聪慧过人的孩童(从语境看,可能是其子侄或友人之子)所写。全词以轻松诙谐而又不失雅致的笔调,充满了对后辈的赞赏与殷切期望。
上阕:从大处着笔,以“载酒问奇字”的典故起兴,将孩童与千古经师相联系,奠定其天赋异禀的基调。“别开生面”直接点出其不凡。随后通过“娇小岂图梨栗,老大偏亲麦蘖”的对比,说明此子自幼志趣高雅,不贪口腹之欲,而偏爱学问(麦蘖酿的酒,喻指学问),并幽默地将此归因于家学渊源(“应怪阿翁痴”)。“春胜索挥洒”写其求知若渴,“秋水好丰姿”赞其内外兼修。
下阕:连用多个典故和比喻,进一步描绘其才华与灵性。“鲤方趋”用孔鲤趋庭的典故,喻其恪守礼教、承袭家学;“莺乍啭”喻其言语清新生动;“鹤能知”喻其天性聪慧。“凤毛新长”与“桐树花发”皆是赞誉其才华刚刚崭露,便已气象万千。紧接着,词人选取了“不识丁字”、“不正朋字”两个童年趣事,以“夙慧已如斯”作结,生动地展现了其自幼便显露的敏锐与自信。结尾两句是词人的祝愿与告诫,希望他能取得真正的成就,而不要沦为死记硬背的迂腐书生。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特色鲜明:
立意新颖,情感真挚:以词体来写“示儿”内容,本身就颇为新颖。全词充满了长辈对聪慧后辈的欣赏、喜爱与殷切期望,情感真挚自然,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范围。
用典精当,雅俗共赏:词中大量化用经典典故,如“问奇字”、“鲤趋”、“凤毛”等,显得典雅厚重;同时又穿插“不识丁字”、“不正朋字”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俗事,使得整首词在庄重之余,又充满了活泼的生机与幽默感,做到了雅俗共赏。
比喻生动,刻画传神:词人运用了“莺啭”、“鹤知”、“桐树花发”等一系列生动比喻,将孩童的灵性、才华与勃勃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下阕对孩童“夙慧”的细节刻画,虽只寥寥数笔,却将一个聪明自信、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赏析。
辑评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吴苹香(吴藻字)女史……词名《花帘》,巧思慧想,出入意表。”
译文:吴藻女史……她的词集名为《花帘》,其中的词作构思巧妙,充满智慧,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说明:此评虽非专论此词,但精准概括了吴藻词作的总体特色——“巧思慧想”。《水调歌头》一词将示儿主题与典雅幽默的笔法结合,正是“出入意表”的体现。
现代学者邓红梅《女性词史》:“吴藻词……往往能在寻常题材中别开生面,显示出不凡的才情与识见。《水调歌头》(载酒问奇字)一首,以轻松笔调写对后辈的期许,典故信手拈来,情趣盎然,迥异于一般闺秀词的纤柔格局。”
说明:此评从女性词史的角度,肯定了吴藻词的独创性,并特别指出此词在题材、笔法和格局上突破了传统闺秀词的局限,展现了其不凡的才情。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