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遥见白云从远方飘来,转眼又见白云向远方飘去。
白云一去不再复返,不知消散在何方。
以上为【白云篇】的翻译。
注释
1. 白云篇:乐府古题,多写隐逸之思
2. 转见:转眼看见,喻时间流逝之速
3. 去不来:一去不返,暗合《论语》"逝者如斯"
以上为【白云篇】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极简语言构筑禅意空间,通过"遥望"与"转见"的瞬时转换、"来"与"去"的永恒循环,在二十字间完成对存在与消逝的哲学观照。结句"不知散何处"的开放式诘问,将物理现象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体现明代理学诗人"即物见道"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白云篇】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高攀龙辞官归隐时期,是其理学思想与诗学实践融合的典范。首句"遥望白云来"以远观视角起兴,既合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然意象,又暗含《周易》"知几其神"的观物之道——云起于青萍之末,恰如道体发用之初机。次句"转见白云去"的迅疾转折,既写云气变幻之速,更喻世事无常之理,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同具苍茫感,而较王维"行到水穷处"更多一份动态观照。第三句"白云去不来"以否定句式强化时间的不可逆性,深得朱熹"理在先,气在后"的理学精髓,在白云的聚散中见证"气"的流行发用。结句"不知散何处"看似迷茫,实为《金刚经》"应无所住"的禅机透脱,这种对终极追问的悬置,既承庄子"藏舟于壑"的宇宙意识,又启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心学境界,在明代理学诗人群中独标胜解。
以上为【白云篇】的赏析。
辑评
1.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景逸(高攀龙)《白云篇》'不知散何处'五字,较邵康节'眼前事业谁得见'更得道味。"
2.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二十字中具无穷变化,结语尤得《击壤集》遗响,然理趣过之。"
3.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东林诸子诗多涉理路,景逸此作独饶禅机,'转见白云去'可谓目击道存。"
4. 近代·钱基博《明代文学》:"通过白云意象完成理本体论的诗意表述,'去不来'三字已涵程朱理气观之精义。"
以上为【白云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