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卧云间的山房秋草青郁,诵经之声已断月色朦胧。
凄然行至空寂的祭坛上,拾得松林间旧日鹤羽。
以上为【挽道士】的翻译。
注释
1. 云卧:高卧云间,指道士隐居
2. 山房:山中道观
3. 步虚声:道士诵经声,仿仙家步虚之音
4. 空坛:道教祭坛
5. 鹤翎:仙鹤羽毛,道教长生象征
以上为【挽道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空灵笔触勾勒道士羽化后的凄清场景,通过"云卧山房"的仙境意象与"步虚声断"的听觉消失,构建出生死相隔的永恒寂静。后两句"空坛拾翎"的细节捕捉,以物质残存反衬精神消逝,在松风鹤影间完成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追索,体现明初闽中诗派"清空淡远"的美学追求。
以上为【挽道士】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永乐年间王恭隐居闽中时期,是其道教题材诗的代表作。首句"云卧山房"以空间错位营造仙境幻象,"秋草青"三字却将视线拉回现实,青翠与枯寂并存的矛盾意象,暗合道家"生生之谓易"的哲学观。次句"步虚声断"以声音的戛然而止暗示生命终结,"月冥冥"的混沌光影既写实景,更喻认知边界的模糊,与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同具朦胧美感。后两句"凄凉行到"的主体介入,使全诗从客观描写转向主观体验,"空坛"的虚空与"旧鹤翎"的实存形成张力——这枚遗羽既是道士修炼的物证,更是其精神超越的象征,与《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养生术形成互文。全诗在二十八字间构建起完整的道教生命观,较之曹唐《小游仙诗》的绚烂想象,更见勘破生死的澄明境界。
以上为【挽道士】的赏析。
辑评
1. 明·徐熥《晋安风雅》:"王恭《挽道士》绝句,『拾得松间旧鹤翎』七字,得冲寂之致,视贾浪仙『松阴拾得旧钗痕』更饶仙气。"
2.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皆山此诗清空如话,『步虚声断月冥冥』,不啻为羽客流霞写照。"
3. 清·陈田《明诗纪事》:"闽中十子多宗盛唐,王恭独得右丞神韵,结句『旧鹤翎』三字,尤见炼意之精。"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通过道观物象的今昔对比,在挽悼题材中开辟出宇宙生命意识的观照维度。"
以上为【挽道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