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乌鹊起,一碧云罗,遥指虚无断征鞅。知道有前期,对影闻声,甚邈隔、万重山样。须信是、琼楼不胜寒,犹自有愁人,白头吟望。
翻译
年复一年,明月依旧,照耀着这座安然无恙的高楼。只是在这清冷的夜晚,人最容易心生惆怅。我想,月宫中的嫦娥应该了解我,我怀揣的并非个人的闲愁,这心绪翻飞激荡,我举起酒杯,凄然地向北方遥望。
酒醒后,只见乌鹊惊飞,夜空如一匹巨大的碧色丝缎,我遥指那虚无缥缈的远方,断定你征程的踪迹已在此中断。明明知道将来还有重逢之期,但此刻即使想对着你的影子、听着你的声音,也感到是如此渺远,如同隔着万重山峦。
必须相信,那月宫的琼楼玉宇确实寒冷难耐,但人间犹自有一位愁苦之人,白发苍苍,仍在吟咏中凝望。
以上为【洞仙歌】的翻译。
注释
洞仙歌:词牌名。
姮娥:即嫦娥,月宫仙子。
北向:面向北方。此处的“北向”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指故都北京所在的方向。
云罗:如丝罗般的云彩。
虚无:虚无缥缈之境。
断征鞅:征鞅,指征人的马颈革,代指行旅、征程。断,中断,断绝。意指前程已断,复辟无望。
前期:未来的期约,重逢之期。
琼楼不胜寒:化用苏轼《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白头吟望:化用杜甫《秋兴八首》“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以上为【洞仙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朱祖谋晚年于辛亥革命后所作,借望月抒写其作为前清遗老的复杂心绪。上片由月起兴,“年年明月”与“高楼无恙”反衬出人世已换的沧桑感。“凄然北向”是词眼,含蓄点出其所望乃已倾覆的清廷故都(北京),将个人惆怅升华为家国沦丧之痛。下片意境更为凄怆,“一碧云罗”的静美与“断征鞅”的绝望形成强烈对比,暗喻国祚已终、回天无力。“知道有前期”三句,写明知复辟无望却仍忍不住期盼的矛盾心理,极为沉痛。结尾化用苏轼名句,以“琼楼寒”对比人间“愁人”的“白头吟望”,将一己的忠忱与悲凉在永恒的月光下定格,意境苍茫,感人至深。
以上为【洞仙歌】的评析。
赏析
此词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在于
比兴深微、寄托遥深。全词以“望月”为线索,勾勒出一个凄然北望的“愁人”形象。词人巧妙地将苏、杜二家诗句熔于一炉,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苏轼的“琼楼”在此不仅是月宫,更象征着那个已然崩塌、令人心寒的旧日王朝;杜甫的“白头吟望”则贴切地传达出诗人晚年忠于故国、在无望中坚守的悲剧情怀。词境从“清宵惆怅”的个人感伤,到“飞动意”的家国悲慨,再到“断征鞅”的彻底绝望,最后归于“白头吟望”的永恒悲凉,情感层层递进,盘旋而下。语言凝练沉重,如“算”、“甚”、“须信”等虚词的运用,将内心挣扎的波澜刻画得曲折尽致,体现了朱祖谋作为“清词后劲”沉郁苍凉的词风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以上为【洞仙歌】的赏析。
辑评
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二:“彊村(朱祖谋号)晚年词,苍劲沉郁,上掩古人。此词‘凄然北向’之意,乃为庚子国变后而发,哀感顽艳,兼而有之。”
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彊村《洞仙歌》诸阕,托旨甚大,忠爱之忧,溢于言表。‘知道有前期,对影闻声,甚邈隔、万重山样’,悱恻缠绵,令人不忍卒读。”
龙榆生《彊村本事词》引夏敬观语:“彊村翁《洞仙歌》‘酒醒乌鹊起’以下,意境极为深静,而‘知道有前期’数语,盘旋郁结,直欲裹泪于言,此其所以为高。”
以上为【洞仙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