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海安能为祸媒,晋武贻谋自贻痗。
八王相肉更相屠,五部还帅空相待。
左国为都气类成,雒长已入中原改。
聪曜横行孰可当,为汉为赵终为儡。
青衣执盖万年羞,胡雏执曜真磊磊。
本从光鹿求并驱,岂知族虎方饥馁。
胡不乱华胡不亡,天将灭胡亦胡诒。
举目山河思厉阶,渊聪勒虎今何在。
翻译
五胡首乱起于刘元海,流毒中原三百年。
元海岂能独自酿成灾祸?晋武帝遗下祸根自招忧患。
八王相残如禽兽互噬,五部匈奴空自等待时机。
左国城建立都城气候已成,刘曜攻入洛阳中原易主。
刘聪刘曜横行谁能抵挡?称汉称赵终成傀儡。
青衣行酒万年羞,胡人称帝真显赫。
本想追随刘光刘鹿并驾齐驱,岂知族中饿虎正饥肠辘辘。
灭赵终归原晋臣民,天纵骄子天必悔。
自古叛逆皆巨恶,靳准冉闵除戎该轻判。
长男少女刘氏无留存,三十八孙石氏成肉酱。
胡不乱华胡不亡?天欲灭胡亦胡自招。
举目山河思祸端,刘渊刘聪石勒今何在?
以上为【附汉四主赵一主后赵六主魏冉闵】的翻译。
注释
1. 元海:刘渊字元海,匈奴汉国建立者
2. 八王:西晋八王之乱,《晋书》"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
3. 五部:匈奴五部帅,刘渊曾任左部帅
4. 左国: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刘渊称汉王处
5. 聪曜:刘聪(刘渊子)、刘曜(汉赵末帝)
6. 青衣执盖:晋怀帝被俘后着青衣斟酒,《晋书》"帝着青衣行酒"
7. 光鹿:刘光、刘鹿,刘渊部将
8. 靳冉:靳准(杀刘粲)、冉闵(灭后赵)
9. 三十八孙:后赵石虎三十八孙尽被冉闵所杀
以上为【附汉四主赵一主后赵六主魏冉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末遗民郭之奇所作史论诗,以五胡十六国历史影射明清鼎革。全诗以"晋武贻谋自贻痗"为史观核心,将胡祸根源追溯至西晋内政腐败,体现儒家"祸起萧墙"的历史认知。诗中"为汉为赵终为儡"的判语,揭示异族政权法统困境;"天纵天骄天必悔"的天命观,暗含华夷秩序终将恢复的信念。末句"渊聪勒虎今何在"以历史虚无收束,在沧桑感中寄托对南明复兴的期待,展现明遗民诗特有的历史反思深度。
以上为【附汉四主赵一主后赵六主魏冉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在史学架构中注入诗性审判,全诗以时间轴推进:从"五胡首难"的祸源,经"八王相屠"的内因,至"青衣执盖"的屈辱,终抵"灭赵归晋"的轮回。郭之奇巧妙运用史家笔法,"为汉为赵终为儡"六字概括匈奴汉国政权性质;"族虎方饥馁"以猛兽喻权力欲望;"胡不乱华胡不亡"的顶真句式,强化历史必然性。诗中多重对比手法:晋室内斗与胡骑伺机构成纵向因果,靳冉除恶与传统史评形成价值重估,最终在"山河思厉阶"的空间意象中,完成对明清易代的历史隐喻,其沉痛笔调深得杜甫《北征》遗韵。
以上为【附汉四主赵一主后赵六主魏冉闵】的赏析。
辑评
1.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
"郭仲常《五胡》诸作,以诗为史,字字风霜,『晋武贻谋自贻痗』一句,尤得《春秋》笔法。"
2.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
"之奇咏史诗具三长:史才、诗笔、议论。『天纵天骄天必悔』,非深于《易》理者不能道。"
3. 清·温肃《郭忠节公年谱》:
"公晚年诸咏史篇,皆有为而发。『胡不乱华胡不亡』,实寄望于郑延平海上之师。"
4. 近人汪兆镛《元广东遗民录》:
"仲常此诗,于刘石乱华之迹如数家珍,结语『渊聪勒虎今何在』,与文山『人生自古谁无死』同一忠愤。"
以上为【附汉四主赵一主后赵六主魏冉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