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多病之身于人前本不足羞,真正令我忧惧的是看似遍体无病之态。
放眼世间谁是良医国手?只恨那救世良方未能投予对症之人。
以上为【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出处熊御史荐剡所及】的翻译。
注释
1. 张梧州:陈献章友人,时任梧州官员
2. 李世卿:李承箕,陈献章门人,楚地学者
3. 庄定山:庄昶,明代理学家,与陈献章并称“陈庄”
4. 熊御史:熊翀,曾任监察御史
5. 荐剡:举荐文书,古代选拔人才的公文形制
6. 医和:春秋时秦国名医,喻指治国良才
7. 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形如刀圭角,代指药剂
以上为【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出处熊御史荐剡所及】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病喻世,通过“多病未足羞”与“无病实可忧”的悖论式开篇,颠覆传统认知,后两句以“医和难觅”“药未对症”的隐喻,深刻揭示明代中期士人对社会沉疴的集体焦虑,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个人病体到时代病象的升华。
以上为【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出处熊御史荐剡所及】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堪称陈献章哲学思想的诗化结晶。首句“多病为人未足羞”以反传统的价值判断开篇,将生理疾病与道德评判脱钩,体现心学“破除形骸之见”的立场。次句“遍身无病是吾忧”更具深意,表面违背常理,实则暗指社会群体对自身病症(道德沦丧、思想僵化)的麻木不仁,与《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后两句用医喻升华,“眼中谁是医和手”既表达对治国良材的渴求,又暗含对当时医者(执政阶层)平庸的批判;“恨杀刀圭药未投”中“恨杀”二字情感浓烈,既痛惜良方(心学思想)未被采纳,又暗讽当政者讳疾忌医。全诗通过疾病诊疗的隐喻系统,构建起个体身体与政治身体的同构关系,其“治未病”的思想既源自《黄帝内经》,又契合白沙心学重视心灵自治的核心理念。
以上为【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出处熊御史荐剡所及】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白沙此诗可作整个医案看,其‘遍身无病是吾忧’句,实针砭明代士习良剂。”
2. 屈大均《广东新语》:“陈文恭‘恨杀刀圭’之叹,与朱子‘灵丹一粒’之吟,俱是圣贤忧世苦心。”
3. 张诩《白沙先生墓表》:“先生诗皆涵摄理趣,此绝尤见痌瘝在抱之怀,非寻常嘲风弄月者可比。”
4. 简又文《白沙子研究》:“诗中‘医和’意象反映白沙对理想执政者的期待,与其《治县论》政治主张相互印证。”
5.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以医理喻治道本属常谈,然‘无病为忧’的反向思维,独见江门心学深刻处。”
以上为【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出处熊御史荐剡所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