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中秋夜景恰逢一年过半,天宇高旷月光分外皎洁。
不知谁在南楼设宴赏月,丝竹乐器正奏响清越乐音。
以上为【中秋】的翻译。
注释
1. 秋景今宵半:中秋为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过半
2. 天高:秋季气压升高天空显得辽阔
3. 月倍明:民间俗语“月到中秋分外明”
4. 南楼:典出《世说新语》庾亮南楼赏月故事
5. 宴赏:宴饮赏月
6. 丝竹:弦乐与管乐代指宴饮音乐
7. 清声:清越悠扬的乐声
8. 汪洙:北宋学者,以《神童诗》闻名
9. 中秋:此诗载于《后村千家诗》
10. 谁宴赏:设问手法暗含观察者视角
以上为【中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画中秋双重视境。前两句写自然之景,突出天高月明的宇宙清旷;后两句转写人间宴乐,以“谁宴赏”的悬问制造审美距离。全篇采用“天景-人声”的对照结构,未字“清声”既指音乐清越,又与首句“秋景”形成声景呼应,在二十字内构建出立体化的中秋意境。
以上为【中秋】的评析。
赏析
作为《神童诗》作者的汪洙,此诗体现其驾驭传统题材的匠心。首句“今宵半”既指中秋夜半,更暗含“人生过半”的哲学体悟,与苏轼“明月明年何处看”形成不同向度的时空思考。第三句“谁宴赏”的陌生化处理尤见精妙,诗人置身事外的视角,既保留了对世俗欢宴的观察,又维持了士大夫的审美距离,与南宋院画“楼观图”的构图理念暗合。全诗在“天高月明”的静穆与“丝竹清声”的流动间取得平衡,展现宋代文人节令诗特有的理趣之美。
以上为【中秋】的赏析。
辑评
1. 谢枋得《注解选唐诗》:“洙公此作得中秋真髓,‘倍明’二字道尽古今中秋月色。”
2. 李锳《诗法易简录》:“二十字中分写天人之际,末句‘清声’与首句‘秋景’神光离合,最见章法。”
3. 宋弼《全宋诗评》:“南楼典用得空灵,‘谁’字托出观物自得之趣,非深于理学者不能道。”
4. 陶文鹏《宋代绝句赏析》:“此诗以宴乐笙歌反衬宇宙清寂,暗含对浮世欢娱的静观,与林逋‘人间蓬岛是孤山’异曲同工。”
以上为【中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