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昔日策马飞驰尘土扬,今朝乘舟泛游清波上。
中流牵引锦绣缆绳,临河泛游意兴如何。
舵转时城楼渐隐没,帆展处山色愈苍翠。
恰似身在江南堤岸,垂杨深处隐现渔歌。
以上为【通州城北新浚通惠河以达漕粟入京免陆运之劳是日登舟有作】的翻译。
注释
1. 通惠河:元代郭守敬主持开挖的漕运河道,明代重修
2. 鞚飞壒:策马飞驰扬起尘土,指陆路运输
3. 航素波:泛舟于清波,指水路运输
4. 锦缆:精美缆绳,喻漕船装饰华美
5. 郡楼:通州城楼
6. 吴堤:江南河堤,代指漕粮产地
7. 棹歌:船工行船所唱民歌
以上为【通州城北新浚通惠河以达漕粟入京免陆运之劳是日登舟有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昔上”与“今来”的时空对照开篇,通过陆路驰骋与水路泛舟的感官差异,展现通惠河疏浚后的漕运新貌。尾联“宛似吴堤”的江南意象移植,既暗合漕粮来源地,又寄寓对漕运体系完善的政治期许,在工稳的五律中隐含宰相诗人的庙堂视野。
以上为【通州城北新浚通惠河以达漕粟入京免陆运之劳是日登舟有作】的评析。
赏析
严嵩此诗在艺术上呈现双重结构:表层是漕运改革的速度美学,“鞚飞壒”的急促与“航素波”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深层则暗藏权力地理学,“郡楼失”象征行政边界消融,“山翠多”暗示资源流通畅达。颈联“柁转”“蓬开”的动态转换,既精准捕捉航行体验,又隐喻政策推行的顺利实施。尾联将北国漕渠与江南水乡并置,通过“垂杨隐棹歌”的听觉留白,在空间错位中构建出完整的帝国漕运想象图景。这种将水利工程诗化为美学体验的笔法,折射出明代中期阁臣诗人独特的创作视角。
以上为【通州城北新浚通惠河以达漕粟入京免陆运之劳是日登舟有作】的赏析。
辑评
1.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分宜‘柁转郡楼失’五字,写舟行景况入微,虽权相亦自有诗人手眼。”
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严惟中《通州》诗‘中流牵锦缆’等句,虽涉台阁气,然状漕运新河之利,实可补《明会典》之遗。”
3.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此诗颔联工丽,尾联化用刘禹锡《堤上行》意,而‘隐’字较原诗‘夜唱’更显蕴藉。”
4.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蓬开山翠多’与杜甫‘风磴吹阴雪’同一画理,俱是移动视角所得。”
5.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嵩诗多应制之作,此篇‘临泛兴如何’间有闲适之趣,殆浚河成功时真情流露。”
以上为【通州城北新浚通惠河以达漕粟入京免陆运之劳是日登舟有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