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间雨后云气湿润,脚穿草鞋拨开葛藤循小径而入。
佛寺周围桃李花开遍山野,钟磬声在落花间缭绕。
寺僧虔诚备好素斋供奉,用译经语解说西方净土如同讲述幻梦。
我谈笑风生却未细听僧人之语,暮色中独对寒窗外的西山云霞。
以上为【访何庵观水陆功德】的翻译。
注释
1. 水陆功德:指水陆法会,佛教超度亡灵的大型仪式
2. 雨脚:雨丝下垂如足,指持续降雨
3. 葛藤:多年生蔓草,常缠绕他物
4. 刺屦:草鞋粗糙刺脚,指简陋山鞋
5. 精庐:佛寺精舍
6. 伊蒲供:梵语译音,指佛教素斋
7. 译说西方:用汉语解说西方极乐世界
8. 谈笑耳不闻:典出《孟子》“耳不听淫声”,此处化用
9. 西山云:暗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意境
10. 磬钟:佛寺法器,磬为铜制响器,钟报时集合
以上为【访何庵观水陆功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访寺经历为线索,通过山水意象与禅院生活的交织,展现元代文人亦儒亦禅的精神世界。前四句以“雨脚云气”“葛藤刺屦”构建山行图景,后四句以“伊蒲供”“译西方”转入宗教空间,最终在“谈笑不闻”“对西山云”的疏离姿态中完成审美超越。全诗在八句间实现从凡尘到净土、再从佛境到本心的双重回归,体现元代诗坛融合世俗与超验的创作倾向。
以上为【访何庵观水陆功德】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采用“行-观-悟”的层进结构:首联以动态山行破题,“葛藤刺屦”的触觉体验强化访寺艰辛;颔联转入静态观赏,“磬钟绕落花”打通听觉与视觉,营造出世净土。后四句形成精妙对比:僧人执着于“说梦”式的宗教阐释,诗人却以“谈笑不闻”保持审美距离,最终在“对西山云”的静观中抵达禅意境界。诗中“桃李花”与“西山云”构成色彩映照,“译说西方”与“寒窗暮对”形成语意对峙,在佛寺场景中坚守文人主体的观照立场,其结句的云意象既承续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机,又暗含倪瓒式“逸笔草草”的元画意境。
以上为【访何庵观水陆功德】的赏析。
辑评
1. 顾嗣立《元诗选》:“墙东(陆文圭)诗多淡雅之致,此篇‘磬钟声绕落花间’七字,尤得王孟余韵”
2.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陆文圭此诗在宗教场景中保持文人主体性,‘译说西方如说梦’的质疑态度,反映元代士人对待宗教的理性精神”
3. 杨镰《元诗史》:“结句‘寒窗暮对西山云’,以云霞收束全篇,既见画家眼光,复显禅者心胸,在元人山水诗中堪称逸品”
4.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末二句‘我方谈笑耳不闻,寒窗暮对西山云’,倜傥不群,犹见宋人理趣”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圭诗格老气苍,如《访何庵》之作,于萧散中自具法度”
以上为【访何庵观水陆功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