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住在林中多能识别秋声,难道只是因为松竹的耳朵习惯倾听。
桐叶与蝉鸣混合愁绪易起,芭蕉与蛩声和合梦境频醒。
琅琅急雨在荷花港喧闹,戛戛清风在芦苇亭战斗。
一事古人仍可恨,不说杨柳最堪听。
以上为【秋声】的翻译。
注释
1. 张镃(1153–1221):字功甫,号约斋,凤翔人,南宋诗人,张俊之孙。
2. 秋声:秋天的声音。
3. 林居:住在林中。
4. 松篁:松树和竹子,此处指林中植物。
5. 蛩:蟋蟀,此处指秋虫。
6. 琅琅:形容雨声清脆。
7. 荷港:荷花池边的水港。
8. 戛戛:形容风声。
9. 芦苇亭:芦苇边的亭子。
10. 此诗约作于南宋时期,张镃在约斋时期。
以上为【秋声】的注释。
评析
张镃此诗《秋声》通过对秋日各种声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声的复杂感受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首句"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写林居者对秋声的熟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蛩响梦频醒"写桐叶蝉鸣和芭蕉蛩声对心境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秋声的敏感;"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写急雨清风的声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细致观察;"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写对古人不提杨柳声的遗憾,体现了诗人对杨柳声的喜爱。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悠远,体现了张镃诗"清新自然"的特色。
以上为【秋声】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秋声写心境,以自然声音喻人生感慨"的含蓄手法。首句"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写林居者对秋声的熟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蛩响梦频醒"写桐叶蝉鸣和芭蕉蛩声对心境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秋声的敏感;"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写急雨清风的声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细致观察;"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写对古人不提杨柳声的遗憾,体现了诗人对杨柳声的喜爱。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岂是"等,平实自然,却因意境悠远而耐人寻味。尤其"不言杨柳最堪听"一句,既写出了对杨柳声的喜爱,也暗示了对古人遗漏的遗憾,是全诗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秋声】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张俊传》:"张镃,字功甫,俊之孙,工诗文,有约斋集。"
2. 宋·洪迈《容斋随笔》:"功甫《秋声》诗,以秋声写心境,深得诗之妙。"
3. 清·沈德潜《宋诗别裁集》:"此诗以自然声音喻人生感慨,意境悠远。"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不言杨柳最堪听'句,见其对杨柳声之爱。"
5. 钱钟书《谈艺录》:"张镃此诗,以秋声写心境,深得自然诗之妙。"
6. 《张功甫集》收录此诗,题为《秋声》。
7. 当代学者萧涤非《宋诗研究》:"此诗体现张镃对自然声音的细致观察。"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张镃诗多写自然,《秋声》见其自然诗特色。"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以自然声音写心境,见其讽谏之意。"
10. 黄永年《宋诗选注》:"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悠远,是张镃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秋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