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傲然挺立于风霜的菊枝上,簇拥着圆珠般的花蕾。
清冷的幽香弥漫在烟雨之中,充满了晚秋的意韵。
我悠闲地漫步在东篱周围,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陶渊明笔下南山那清远的气象。
西风萧瑟,让我在梦境中神游到了陶潜游览过的斜川与故居栗里。
天边一段彩霞,如同鱼尾般明艳,映照着清澈的秋水。
空中带着三两只飞鸿,点缀在云烟迷蒙的天际。
稀疏的树林中传来飒飒的秋风声,似乎也知道我倦于宦游、深感生活乏味。
我的家园究竟在何处?只见落日掩映下的西山,一片青紫翠绿,迷茫而美丽。
以上为【月上海棠 · 用前人韵】的翻译。
注释
用前人韵:依照前人所填之词的韵脚进行创作。
傲霜枝:指菊花。语出苏轼《赠刘景文》:“菊残犹有傲霜枝。”
珠蕾:指菊花未开放时如圆珠般的花蕾。
冷香:指菊花清冷的香气。
萧散:闲散,逍遥自在。
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见山清气:化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及其诗文中的清远意境。
斜川、栗里:斜川是陶渊明曾游历并作诗记述的地方;栗里传说是陶渊明的故居。二者代指陶渊明的生活足迹与精神家园。
断霞鱼尾:形容一段云霞如鱼尾般赤红。语出苏轼《游金山寺》:“断霞半空鱼尾赤。”
倦游:厌倦于官游生涯。
西山紫翠:日落时西山呈现出的青紫色和翠绿色,景象壮丽而迷茫。
以上为【月上海棠 · 用前人韵】的注释。
评析
在金代中期,文坛领袖党怀英以诗文书法得享盛名,词作亦入妙境。本词是他的一篇名作。词的写作时地没有明确记载。根据词中「栗里」和新述,可能写作于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75)前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县令一职官小政繁,作者清高自许,难免厌怨,本词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惆怅心情。
上阙「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摹画出一幅淡雅的秋菊烟雨图。「傲霜枝」出自苏轼诗「菊残犹有傲霜枝。」「袅团」状菊,类丛,言盛茂状。「冷香」幽冷的芳香气味。茂盛的菊花丛中,一颗颗带着雨珠的花蕾晶莹闪烁,秋风微拂,枝蔓摇曳,阵阵幽冷的芳香在如烟似雾的霏霏细雨中飘散,深深地感到了晚秋的风光与神韵。二句明写景,暗喻人,「晚秋意」三字概括了词人对新见景色的观感。接下来词人由景及人,本人也进入画卷:「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此情此景,使我们感到词人是与陶渊明有共鸣之处,诗情画意都能联想到陶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诗》)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词人是在赏菊中想到喜菊名人的陶潜,同为爱菊,自己非常追慕渊明。这点也可从词中「仿佛」二字看出。即是说,陶潜当日「悠然」自得,如今自己也颇感同身受。词中写山气清新佳妙,正与陶诗「日夕气清」相应。暗喻词人现花也正处「日夕」之时。陶渊明折腰之叹,更使词人在见繁政务之余远慕陶令,「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写出词人梦想自己也能像陶潜一样在「归故里」后,逍遥自在地「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斜川和栗里都在江西境内。据《宋书》载「潜尝往庐山」,途经栗里,以词人此句中借栗里言「悠闲」。「西风外」的『外』字为方位词,如「怡柳映,杏花遮,东风外,旗斜」(《百花亭》杂剧第一折)在这里「外」有内中、其中的意思。
下阙:「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继写景色。前句化用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亦」,后句直写秋江晚景,「飞鸿」二字动感极强。那朵朵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一江秋水也纷外澄明。天边暮霭中三两点飞鸿隐隐移动。意境高远,写象瑰丽,动静相宜。语意苍茫,隐含思归。「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用典,西晋张翰故实,张翰为齐王东曹椽,在洛阳见秋风起,引起乡思,怀恋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归。历来诗词多借用秋风起寓思归浑意,词中写疏林中飒飒秋风声阵阵响起,好像知道「宦游吾倦已」(见辛稼轩《霜天晓角》)「无味」,乏味,有『鸡肋』的意思,倦游无味道尽此时心态,貌似平淡,实则意蕴极深。归去是意愿,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词人慨叹:「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思归而不得归,大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郁闷惆怅。
本词艺术表现力极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曰:「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迂傀(元代水墨山水画家倪云林)画书,庶几似之。」评论公允恰当。通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起书、过片结束,无一不是以景记以景致,由景入情,由情出景,交相辉映,发人深思。
主题:此词为隐逸抒怀之作。通过咏叹晚秋菊花,追慕陶渊明的隐逸风范,抒发了自己厌倦官场漂泊、渴望回归自然家园的深切情怀。
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眼前“傲霜枝”、“冷香”、“断霞”、“疏林”等秋景,虚写“见山清气”、“梦到斜川栗里”的历史想象与精神追慕,拓展了词境。
用典浑化:全篇化用陶渊明诗文典故及意象,如“东篱”、“见山”、“斜川”、“栗里”,不着痕迹,自然贴切,使其成为自己情感的一部分。
情景交融:词中景物无不浸染着词人的主观情感,“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将自然景物拟人化,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
以上为【月上海棠 · 用前人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是金代词坛的典范之作,展现了北方文士清刚健朗而又深沉蕴藉的审美情趣。
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深度契合:词人并非简单地引用陶渊明典故以标榜风雅,而是真正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相通。开篇写菊之“傲霜”、“冷香”,正是陶渊明以及词人自身孤高贞洁品格的象征。“尚仿佛、见山清气”与“梦到斜川栗里”,表明他不仅在形式上模仿,更在精神上追寻陶渊明那种与自然合一、超脱尘俗的境界。这种追寻,源于他对“倦游无味”的仕宦生活的真切厌倦。
清空与质实相济的意境:党怀英的词风被赞为“清劲”。此词上片由实入虚,从具体的菊景引入历史的幻梦,意境空灵;下片则从“断霞秋水”的壮阔实景,再到“疏林秋声”的萧瑟感知,最后以“西山紫翠”的迷茫家园作结,虚实转换自如。词中意象,如“傲霜枝”、“断霞鱼尾”、“飞鸿”、“疏林”,都带有一种清冷、劲健、疏朗的质感,构成了既清空又质实的独特意境。
深沉的归宿之思:词的结尾“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是情感的凝聚点,也是词境的升华。词人苦苦追寻精神的家园,但举目所见,唯有在苍茫的落日余晖中变幻着色彩的西山。这个结尾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家园似乎近在眼前(西山),又似乎遥不可及(在落日之外)。它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确定(西山)与迷茫(何处)并存的意境,将一位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余韵悠长。
以上为【月上海棠 · 用前人韵】的赏析。
辑评
(金)元好问《中州集》:
“党承旨(怀英)《月上海棠》词,‘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诗如欧阳,文如蔡正甫,词如《月上海棠》,皆当为百年第一。”
(评点:元好问将党怀英与文坛巨擘相比,并盛赞其《月上海棠》一词堪称金代百年来的顶尖之作,评价极高。)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引《竹坡丛话》:
“党怀英诗文书法,皆称当时第一。其词疏快俊美,有东坡之韵。《月上海棠》一阕,尤清丽凄婉,令人神观飞越。”
(评点:此评指出了党怀英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并认为其词风接近苏轼,而《月上海棠》尤其以清丽凄婉、意境高远动人。)
现代学者 缪钺《论金初词人吴激、蔡松年、党怀英》:
“党怀英《月上海棠》诸作,善于运用清疏之笔,描绘秋景,融汇典故于自然意象之中,抒写其萧散冲淡之怀,于金词中别树一帜。”
以上为【月上海棠 · 用前人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