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为道义甘愿献出生命,人情天理在此显现真谛。
谁能始终超脱于天地纲常,长久做个偷生负罪的懦夫。
以上为【孟子舍生取义】的翻译。
注释
1. 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人情天理:程朱理学核心概念,指人之常情与宇宙法则的统一
3. 出段乾坤:超脱于天地秩序之外
4. 偷生:苟且求生
以上为【孟子舍生取义】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元代理学家陈普阐发孟子伦理思想的哲理诗。全诗以“舍生取义”为核心命题,通过“甘心自杀身”的决绝态度与“偷生负罪”的苟且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构建起儒家道德实践中的二元选择。诗中“人情天理此为真”的论断,将孟子心性论与程朱理学相融合,在二十八字间完成对儒家生死观的精辟概括,体现元代理学诗派言理明道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采用“立破双行”的结构:前两句正面立论,以“甘心”二字强调道德自觉,将“自杀身”的极端行为纳入“天理”的必然性中;后两句反面驳斥,以“谁能”的反诘否定“偷生”的合理性,在“乾坤里”与“负罪人”的空间对照中强化批判力度。诗人巧妙运用哲学范畴的诗化转换,“人情天理”的抽象概念通过“此为真”的判断获得情感温度,“出段乾坤”的宇宙观照落地为具体的人格批判。全诗语言质直而义理精深,在七绝的短小体制中蕴含伦理思辨的张力,堪称理学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赏析。
辑评
1. 明人程敏政《宋遗民录》:“陈普《舍生取义》诗,得孟子正气,『人情天理此为真』七字,可作理学纲领。”
2. 清人顾嗣立《元诗选》:“石堂此绝,理致精深而辞气慷慨,犹见朱子门人法度。”
3. 《四库全书总目·石堂遗集提要》:“陈普说理诸诗,『谁能出段乾坤里』句,深得《西铭》‘民胞物与’之旨。”
4. 近人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其诗如《舍生取义》,质直似邵雍《击壤集》,而义理精微过之。”
5. 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末句‘长作偷生负罪人’,以世俗语说圣贤理,深得理学诗化俗为雅之妙。”
以上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