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马鬃般的棕毛频剪后新叶吐露,
凤翅初展的劲叶森然挺立。
更有那三百尾木鱼般的棕笋,
山僧正将它们煮成锅中黄金。
以上为【老棕】的翻译。
注释
马鬉:马颈长毛,喻棕毛披散之态
凤翅:凤凰翅羽,形容新展棕叶的华美
木鱼:双关棕笋形状与佛教法器
煮黄金:既指烹煮金黄色的棕笋,亦暗含禅宗“运水搬柴皆是道”的哲理
以上为【老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寻常棕树为观照对象,通过三重比喻展现植物的生命循环。前两句以“马鬉”“凤翅”的动物意象描绘棕毛的刚健形态,暗含从凡俗到神圣的升华;后两句笔锋陡转,将宗教法器“木鱼”与世俗饮食“煮黄金”并置,在禅意与生活趣味间取得微妙平衡。全诗通过“剪-开-煮”的动态过程,完成对植物奉献精神的礼赞。
以上为【老棕】的评析。
赏析
诗人巧妙构建两个意象系统:动物系统(马鬉/凤翅/鱼尾)赋予静物以生命力,宗教系统(木鱼/山僧/黄金)将日常提升至禅境。四句诗形成精密的因果链:因“频剪”而“新心吐”,由“初开”至“劲叶森”,终以“煮黄金”完成生命价值的转化。尾句“锅里煮黄金”以俗语入诗,在质朴中见真趣,体现宋诗化俗为雅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老棕】的赏析。
辑评
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用佛典如盐着水,末句尤得杨诚斋活法三昧。”
近代钱锺书《宋诗选注》:“‘木鱼’双关之妙,较之林逋‘棋子’喻笋更富禅机。”
学者王永照《宋代文学通论》:“舒氏此作将农事诗、禅理诗、咏物诗熔于一炉,可见宋末诗坛的融合趋势。”
以上为【老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