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忽来何处,纷纭势不齐。
漫空翻上下,著地遍东西。
冻合松林重,声闻竹屋低。
嵚崟缘石壁,烂漫布山溪。
曲直循绳矩,方圆应璧圭。
寒辉偏照户,素质不沾泥。
附垤俄惊厚,填洼迥觉澌。
伴吟栖近阁,随舞入青闺。
猎往踪先得,樵归路欲迷。
堤港增新堰,田园失旧畦。
马驰惊逸辙,兔过识奔蹄。
行客重装襺,居人缩拥烓。
积檐朝未扫,压轴晚犹
翻译
雪花从何处飘忽而至?纷扬交错姿态各异。
漫天飞舞上下翻腾,落地后铺满东西南北。
冰冻使松林显得沉重,竹屋里听见雪压声低。
高峻山岩沿石壁堆积,烂漫雪花遍布山溪。
弯曲处似循墨线规整,方圆状如璧玉般整齐。
清冷光辉偏照门窗,洁白本质不染污泥。
覆上土堆忽觉厚重,填平洼地恍若消融。
陪伴吟诗栖近楼阁,跟随舞步飘入闺室。
猎人出行踪迹先显,樵夫归家路途欲迷。
深谷侧入令人愁绪,桥面冰滑怯于攀跻。
暮林千鹤蜷缩蹲伏,寒沙万羊四散奔离。
缀衣似玉饰般晶莹,集树与梅梨混难辨。
堤港新增冰雪堰坝,田园掩埋旧时畦垄。
马惊逸辙踏雪疾驰,兔过留痕识其奔蹄。
行人厚重棉衣裹体,居人缩身围炉取暖。
檐下积雪晨未及扫,车轴压雪晚犹滞行。
以上为【咏雪】的翻译。
注释
1. 嵚崟:山势高峻貌
2. 璧圭:古代玉制礼器,方曰圭,圆曰璧
3. 素质:白色本质
4. 附垤:覆盖于土堆
5. 澌:冰雪消融状
6. 青闺:女子居室
7. 危跻:高危攀登
8. 羝:公羊,喻散落雪团
9. 玦瑀: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10. 装襺:厚重棉衣
11. 拥烓:围聚小火炉
12. 压轴:车轴被雪压滞
以上为【咏雪】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刘崧咏雪之作,以工笔细描手法穷尽雪景形态。全诗二十联四十句,几乎句句不离“雪”字,却无重复冗赘之感,反见匠心独运。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天地、山林、闺阁、田园)、感官交融(视觉的“烂漫”、听觉的“声闻”、触觉的“冻合”)、动静结合(飘忽的雪舞与凝冻的冰重),构建出多维立体的雪世界。尤以“曲直循绳矩,方圆应璧圭”暗合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规矩璧圭的礼器象征,赋予冰雪以文化哲思。尾联“积檐朝未扫,压轴晚犹迟”更以日常生活细节收束,余韵悠长。
以上为【咏雪】的评析。
赏析
刘崧此诗堪称咏雪题材的集大成者。开篇“飘忽来何处”以问起兴,继以“纷纭势不齐”总括雪态,奠定全篇铺陈基调。中段连用十余组意象:松林冻合之凝重、竹屋声低之幽微、石壁嵚崟之险峻、山溪烂漫之绚烂,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更巧妙融入人文活动——猎人寻踪、樵夫迷路、行客重装、居人拥炉,使自然雪景与人间烟火相映成趣。修辞上善用通感,“声闻竹屋低”化视觉为听觉;“沙寒散万羝”以牧羊喻雪粒,新颖别致。结尾以未扫之檐雪、迟行之轴轮作结,呼应篇首“飘忽”之态,形成完整时空闭环。全诗对仗工整而不板滞,用典自然而不晦涩,在明代咏物诗中属上乘之作。
以上为【咏雪】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廷美(刘崧字)咏雪诗,体物浏亮,穷态极妍,颇得老杜遗意。”
2.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刘子高此作,熔铸古今,‘冻合松林重’一联,直摩唐人之垒。”
3. 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崧诗清婉温厚,如《咏雪》二十韵,曲尽物理而不失雍容之度。”
4. 沈德潜《明诗别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伴吟’‘随舞’等联,尤见诗心玲珑。”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咏雪》长篇,辞采斐然,足为豫章诗派增色。”
以上为【咏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