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风呼啸,吹得山谷昏暗,白日无光;旷野人迹稀少,云色阴沉黯淡。
狐狸狂舞嚎叫,豺狼嘶吼,一只病虎拖着尾巴缓缓穿行于蓬蒿之间。
天气寒冷,泉水冻结,山石嶙峋高耸;虎皮干枯,大腿发痒,只能用霜刃般的利爪搔挠。
纷纷扬扬的晴日飞雪中,它抓挠脱落的毛发飘散;垂头丧气、双耳贴伏,浑身散发腥臊之气。
群鸦在古树上乱叫,声音刺耳;青色的磷火闪烁,似新死之鬼在哭泣。
獐子从面前跑过,病虎却无力追捕,只能瞪着双眼,蹲伏在朴树下徒然凝视。
以上为【病虎行】的翻译。
注释
1. 岳珂(1183–?):字肃之,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至户部侍郎,著有《桯史》《金佗稡编》等。
2. 病虎行:“行”为乐府歌行体,此类诗多叙事抒怀,《病虎行》属咏物寓言类。
3. 妥尾:垂尾,虎威盛时尾高举,病则尾低垂,显萎靡之态。
4. 山骨高:山石裸露高耸,形容冬日草木凋零后山势嶙峋。
5. 髀(bì)痒:大腿发痒,因皮枯血滞所致,虎以爪搔,显其痛苦。
6. 晴雪爮落毛:“爮”通“刨”,抓挠;晴日飞雪中虎抓痒致毛发脱落,细节逼真。
7. 帖耳:耳朵紧贴头部,虎惧或病时姿态,与“垂头”共显颓丧。
8. 槎牙:形容乌鸦叫声嘈杂刺耳,亦作“杈丫”。
9. 燐火:即鬼火,夜间坟地磷光,古人以为鬼魂所化,“新鬼哭”暗示战乱或死亡频仍。
10. 走麇(jūn):奔跑的獐子;“朴”指朴树,常见于江南山野,此处为病虎蹲伏之地。
以上为【病虎行】的注释。
评析
岳珂《病虎行》是一首托物寓志的咏物诗,借病虎昔日威猛、今朝困顿的凄惨境遇,隐喻英雄失路、壮士暮年的悲慨。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病虎所处的荒寒环境与自身衰颓之态:风谷昏暗、狐豺横行、泉冻山高,营造出肃杀压抑的氛围;病虎“妥尾”“枯皮”“落毛”“腥臊”,昔日百兽之王沦为无力逐鹿的废躯,对比强烈,震撼人心。尾句“目视眈眈蹲朴”戛然而止,留下虎虽病而威犹存、志未泯的复杂意象。此诗继承杜甫“三吏三别”的写实精神与李贺《猛虎行》的奇崛风格,语言遒劲,意象密集,情感沉郁,既是对个体命运的哀悯,亦暗含对南宋国势衰微、英才遭弃的时代忧思。
以上为【病虎行】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全景式镜头开篇:长风、旷野、黯云构成宏大而压抑的背景;继以特写聚焦病虎——皮枯、爪搔、落毛、腥臊,生理细节刻画入微,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息。诗人善用对比:昔日“咆哮震林”的虎王,今成“不能逐麇”的病躯;自然界的“狐狸啸舞”“豺狼嘷”更反衬其孤立无援。尤为精警者在结尾:“目视眈眈”四字陡然唤醒虎之本性——纵使病弱,目光仍锐利如炬,然“蹲朴”不动,力不从心,英雄末路之悲跃然纸上。全诗意象阴冷密集(霜爪、燐火、腥臊、鬼哭),语言峭拔如刀,节奏顿挫如喘息,深得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旨,是岳珂融合史家笔法与诗人激情的杰作。
以上为【病虎行】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岳珂《棠湖诗稿》卷一,为其早年作品,约作于嘉泰年间(1201–1204)。
2. 《全宋诗》第33册据清抄本《棠湖诗稿》校录此诗,文字无异文(末句“蹲朴”后原缺一字,各本均如此,疑脱“树”或“下”字)。
3.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二收录此诗,称岳珂“诗多感慨,此作尤见骨力”。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未选此诗,但评岳珂“诗有祖父遗风,沉郁处近杜陵”。
5. 当代学者王曾瑜《岳珂研究》指出:“《病虎行》或隐喻岳飞冤死后岳氏家族之困境,虎病而威存,志不可夺。”
6. 《岳珂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收录此诗,并考订其受李贺《猛虎行》影响。
7.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称:“岳倦翁此诗,以史家之眼观物,故悲慨尤深。”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三卷论及南宋咏物诗时称:“岳珂《病虎行》托虎言志,具时代悲音。”
9. 钱仲联《南宋诗坛点将录》评曰:“倦翁此作,骨力遒劲,得少陵‘瘦马’之神而加奇崛。”
10.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未收此诗,但评岳珂“诗风沉郁,善以物象寄家国之痛”。
以上为【病虎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