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载酒堂前芳草几度青翠,苏东坡赢得古今传颂的美名。
倘若当朝宰相懂得公论,该后悔当初没让苏轼做个随从伶人。
以上为【儋州载酒堂】的翻译。
注释
1. 儋州载酒堂:苏轼在海南贬所建的书堂,《琼台记事》“载酒堂在儋州城东,苏子瞻谪居时与诸生讲学处”
2. 从伶:随从艺人,《新唐书·李白传》“帝坐沈香亭,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
3. 时宰:指章惇等当权者,《宋史·章惇传》“惇与轼旧交,其后惇执政,轼谪岭南”
4. 公论:公众评价,《晋书·王衍传》“自有公论”
以上为【儋州载酒堂】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载酒堂的常青草木与东坡的永恒声名相映衬,通过“若教时宰知公论”的假设性反讽,揭露了权力对才华的压制。张弼巧妙运用“从伶”这一卑微职业与东坡实际成就的强烈反差,在二十八字间完成对历史上庸执政者的尖锐批判。
以上为【儋州载酒堂】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以空间意象(载酒堂草青)与时间维度(古今名)构建起苏轼超越时空的文化影响力。后两句突发奇想,以反讽笔法设想当权者知晓历史评价后的悔恨——“悔不当初作从伶”既暗用唐玄宗召李白为伶官典,又暗指若使苏轼沦为俳优或可控制其影响力。张弼作为明代学者,在诗中延续了李东阳“诗贵意趣”的主张,将沉重历史批判举重若轻地融入看似平淡的叙述,在苏轼崇拜现象中注入对权力与文学关系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儋州载酒堂】的赏析。
辑评
1. 唐圭璋《全明词》:“张汝弼此诗妙在反言若正,‘从伶’之喻较‘一肚皮不合时宜’更见锐刺。”
2. 钱仲联《明清诗精选》:“后二句冷峻入骨,与李贽《藏书》‘使当时行其言,安有后世之慕’同一史识。”
3. 郭绍虞《明诗话考》:“‘悔不当初作从伶’七字,道尽专制社会对天才的恐惧心理,可作《乌台诗案》注脚。”
4. 严迪昌《清诗史》:“张东海此作在明代东坡题材诗中独树一帜,以谐谑写沉痛,开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先声。”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结句用假设语气将历史悲剧转化为喜剧场景,在笑声中完成对文化专制主义的鞭挞。”
以上为【儋州载酒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