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屈曲矫健的松枝如云海腾龙,蜿蜒树身似龙蜕骨鳞老卧莓苔。
紫褐色松针似龙须夜浸千山雨,铁甲般树皮逢春生发万壑雷。
松影摇动欲将平地翻卷而起,松涛呼啸如卷怒潮往复回荡。
蜷曲枝干冷挂岩前明月,犹似龙擎宝珠光照九州四海。
以上为【龙形鬆】的翻译。
注释
夭矫:屈曲飞动貌
挐云:攫取云气
蜕骨:龙蛇蜕皮,喻松皮斑驳
紫髯:紫色龙须,喻松针
铁甲:龙鳞,喻松树皴皮
平陆:平原大地
九垓:九州极远之地
擎珠:龙戏珠意象
以上为【龙形鬆】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篇以“龙形”为意象核心,通过“夭矫挐云”与“蜿蜒蜕骨”的形态摹写,构建松龙合一的奇幻视像。中二联“紫髯铁甲”赋予植物以动物特征,“翻平陆起”“卷怒潮回”则通过动态错觉强化生命张力。尾联“蜷枝挂月”的静景与“擎珠照垓”的动势形成时空张力,完成从具象到宇宙的意境升华。
以上为【龙形鬆】的评析。
赏析
本诗出自谢宗可《咏物诗百首》,代表元代咏物诗“尚奇求险”的审美转向。诗人巧妙运用三重通感:视觉上“紫髯-铁甲”的色彩质感对比,听觉上“万壑雷-怒潮回”的自然伟力模拟,触觉上“夜湿-春生”的季候感知交错。颈联“影动欲翻”暗合《周易》“见龙在田”的卦象,尾联“擎珠照九垓”既化用《庄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的典故,又呼应道教“青龙衔烛”的星象神话,在矿物(松)、植物(松)、动物(龙)、天象(月)的多维转换中,展现元代多元文化融合下的诗歌想象力。
以上为【龙形鬆】的赏析。
辑评
明·李蓘《元艺圃集》:“谢宗可咏物诸诗,独‘龙形鬆’最得奇崛之趣,‘紫髯’‘铁甲’字字锤炼。”
清·顾嗣立《元诗选》:“此诗气骨峥嵘,结句‘擎珠’意象尤见雄浑,在咏物体中别开生面。”
近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谢宗可‘龙形鬆’七律,体物浏亮,‘影动’一联真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元代咏物诗多尚纤巧,谢宗可此作独以壮美见长,尾联更见涵天盖地之气魄。”
以上为【龙形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