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贰师营中传来呜呜号角声,落日余晖中我闲适漫步笑傲而行。
全然觉得文章可尊崇万事,却嫌官职多余徒有双旌仪仗。
终究不愿降低身份屈就,若逢机遇仍须致力太平。
屡登水楼谁能知我心意?泗水之滨的浮磬与我同声相应。
以上为【彭门解嘲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彭门:彭城(今徐州),薛能曾任感化军节度使驻此地
2. 贰师营: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军营,代指边塞驻军
3. 双旌:唐代节度使仪仗,《新唐书·百官志》"节度使辞日,赐双旌双节"
4. 降低屈:降低身份屈就,韩愈《荐士》"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
5. 泗滨浮磬:《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指泗水岸边可作磬的石头
6. 同声:《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以上为【彭门解嘲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边塞军营为背景,通过"笑傲行"的闲适姿态与"致太平"的用世抱负形成张力,展现晚唐文人仕隐矛盾的心理图景。尾联"泗滨浮磬"的意象既自喻高洁,又暗含知音难遇的孤独,在自嘲表相下深藏对文章价值的坚定信念,体现薛能"诗古赋纵横"的创作自信。
以上为【彭门解嘲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反衬手法构建抒情空间。首联以"吹角营"的军事紧张反衬"笑傲行"的个人闲适,暗含对节度使身份的疏离。颔联"文章尊万事"的绝对判断,与"官职剩双旌"的价值否定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晚唐武人当政中文士的边缘化焦虑。颈联"未拟降低屈"展现士人风骨,与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异曲同工;"忽遇致太平"则保留儒家用世火种,呼应罗隐"未抵瀛洲即拆仙"的未竟之志。尾联"泗滨浮磬"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既以磬石自喻坚贞,又以"同声"暗期知音,与伯牙鼓琴的古典意象形成跨时空对话。全诗在自嘲的轻松语调中,蕴含着对文章道义能否传承的深沉忧思。
以上为【彭门解嘲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薛能《彭门解嘲》『尽觉文章尊万事』,其自负如此,宜其讥贬刘白。"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许昌『频上水楼谁会我』,与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皆以楼写孤怀,而薛语更见傲兀。"
3.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却嫌官职剩双旌』,看似得意,实是牢骚,唐人解嘲诗多类此。"
4. 近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结语取譬既新,寄慨亦深,在晚唐诗中别开生面。"
以上为【彭门解嘲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