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慕向子平之高风,平生志在完婚嫁。
纵情遨游名山间,触目所及窥造化。
此公本是超世人,谁可追随其逸驾?
幸喜俗缘已粗了,农事之余多闲暇。
周游观览须及时,何必困守草庐下?
以上为【秋日杂兴二十首】的翻译。
注释
向子平:东汉高士向长,字子平,《后汉书》载其“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俱游五岳名山”
大化:宇宙自然之本真,《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
逸驾:超逸之行踪,王勃《滕王阁序》“逸兴遄飞”同源
世缘:佛教语,指世俗牵绊,白居易《自觉》“世缘方欲谢,宦况已然轻”
草堂:隐士居所,本自卢鸿《草堂图》意象
以上为【秋日杂兴二十首】的注释。
评析
典象结构:全诗以向长(子平)典故为经纬,形成“慕古-述志-自况-决行”的完整逻辑链
时空张力:“婚嫁”的人生时序与“游名山”的永恒追求形成生命阶段的辩证
心境转换:从“孰可攀”的仰止到“幸粗了”的自得,展现主体精神的觉醒
结句力道:“胡为”反问强化行动意志,打破传统隐逸诗的静观模式
以上为【秋日杂兴二十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展现明代中期士人“经世”与“出世”的矛盾调和。开篇直用向平典故,将传统“先家后游”的人生程序转化为精神解放的象征。“触目窥大化”五字既承续邵雍“观物”理学传统,又暗含庄子“目击道存”的悟道方式。颈联“此公亦高人”的平实判断,消解了圣贤崇拜,体现明代心学“人人可为尧舜”的平等观。“世缘粗了”与“农事多暇”的对举,巧妙将隐逸需求融入日常劳作,较之魏晋唐宋的避世隐居更显入世精神。尾联“周览及时”的紧迫感,既响应秋日时序,更凸显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在二十字中完成从慕古到自觉的精神跃升。
以上为【秋日杂兴二十首】的赏析。
辑评
朱彝尊《明诗综》卷二十七:“程篁墩《秋日杂兴》诸作,多寓理趣,此首尤得击壤遗音,‘世缘幸粗了’句是真阅历语。”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卷五:“敏政此诗骨力在‘胡为草堂下’一问,振起全篇,与康节‘俯仰之间皆我乐’同一机杼。”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篁墩秋兴诗,儒者而具逸民之怀,‘触目窥大化’五字,可作《近思录》补注。”
以上为【秋日杂兴二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