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汉家天下如瓜豆般被分割剖切,政权即将转移,
可叹桓帝、灵帝时朝政已败坏到无可救药!
你这乱世中举的“孝廉”,却成了倾覆国家的奸贼;
那“当途高”的谶纬预言,正应验了你这个“佳儿”。
你的文章才华,岂能抵偿杀害祢衡的罪过?
你的治国才能,也难逃许邵“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评语。
我笑你曹将军一生争夺汉家疆土,
可你自己葬身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
以上为【魏武帝】的翻译。
注释
魏武帝: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追尊其为魏武帝。
瓜分豆剖:比喻国土分裂。语出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鼎将移:鼎是古代国家的重器,鼎移喻指政权更替。
桓、灵:东汉末年的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宠信宦官,政治腐败,导致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地方举荐。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
当途谶纬:谶纬是古代预言吉凶的隐语。当途,指“当途高”,是谶语“代汉者当涂高”的一部分。魏(魏字古通“巍”,有高意)被认为是“当涂高”的应验,为曹氏代汉制造舆论。
祢衡:东汉名士,孔融好友,才华过人,性格刚傲。曹操欲辱之,命其为鼓吏,祢衡当众击鼓骂曹,后曹操借江夏太守黄祖之手将其杀害。
经济:经世济民,指治国安邦的才能。
许邵: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他曾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葬身何地至今疑:相传曹操临终前设七十二疑冢,以防盗掘,故其真墓所在成谜。
以上为【魏武帝】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犀利辛辣的笔触,对曹操的一生行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首联 从汉末大背景落笔,“瓜分豆剖”形象地描绘了天下分崩离析的局面,“鼎将移”则直指汉祚将终。诗人将根源追溯至桓、灵二帝的昏聩,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乱世的舞台,也隐含了对末世君主的指斥。
颔联 集中讽刺曹操的人格与行为。“乱世孝廉为国贼”构成强烈反差:曹操出身“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重德行),最终却被视为“国贼”,这是对其虚伪与野性的尖锐揭露。“当途谶纬”句引用“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暗示曹操及其子曹丕篡汉的“合法性”不过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舆论操作。
颈联 通过两个具体典故,进一步评判曹操的才能与品德。“文章岂特祢衡死”指出,曹操虽文采斐然(三曹之首),但其杀害名士祢衡的劣行,使其文名蒙羞。“经济难瞒许邵知”则引用许邵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著名评价,点明其才能虽高,却用于争霸而非匡扶,坐实了“奸雄”的本质。
尾联 以充满历史虚无感的嘲讽作结。“我笑将军争汉土”一个“笑”字,尽显对曹操汲汲于功业之徒劳的蔑视。“葬身何地至今疑”则巧妙利用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对其多疑、诡诈的性格进行了最后的揶揄,暗示他纵然机关算尽,最终连自己的归宿都成了历史的笑谈。
以上为【魏武帝】的评析。
赏析
这首咏史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立意的深刻与笔法的老辣。
视角独特,批判性强:诗人并未纠缠于曹操的具体功过,而是站在历史道德的制高点上,紧扣其“奸雄”本质,从出身(孝廉)、手段(谶纬)、行为(杀士)、性格(多疑)等多个层面进行层层剥笋式的揭露与讽刺,观点鲜明,鞭辟入里。
用典精当,切中要害:诗中典故(祢衡、许邵、七十二疑冢)的运用,皆服务于批判主旨,每一处都用得恰到好处,既丰富了历史内涵,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与讽刺效果。
语言冷峻,情感激愤:全诗语言凝练冷峭,如“太息”、“国贼”、“岂特”、“难瞒”、“我笑”等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鄙夷之情。尾联的嘲讽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在冷笑中蕴含着对权术与野心的彻底否定,发人深省。
以上为【魏武帝】的赏析。
辑评
近代·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许南英)诗苍凉悲壮,……《魏武帝》一篇,尤见史识。”
译文:(许南英)的诗风格苍凉悲壮……他的《魏武帝》这一篇,尤其能显现出他评说历史的卓识。
说明:此评从整体诗风上肯定了许南英,并特别指出《魏武帝》一诗体现了其深刻的历史见解(史识)。
现代学者钱仲联《清诗纪事》:“许南英《魏武帝》诗……持论严正,笔挟风霜,盖亦身丁易代之际,有感而发也。”
译文:许南英的《魏武帝》诗……所持的论点严肃公正,笔锋犀利如挟带风霜,这大概也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时期,有所感触而写下的。
说明:此评点明了此诗“持论严正,笔挟风霜”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创作背景——诗人许南英身处清末民初的鼎革之际,对曹操其事的评述,很可能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巨变的深沉感慨。
以上为【魏武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