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古老的树木排列在官道两旁,春风吹拂着它枯老的枝干。
它知晓人世间经历了多少冷暖变迁,看惯了南来北往的过客。
以上为【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古木】的翻译。
注释
官道:古代官府修建、贯通各地的大道。
干柯:树木的枝干。“柯”,树枝。
炎凉:本指天气的冷热,常比喻人情的亲疏冷暖或世事的盛衰变迁。
阅:观看,经历。此处有“看尽”、“看透”之意。
以上为【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古木】的注释。
评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言志之作。诗人于旅途之中,见官道旁的古木而心生感慨。前两句白描勾勒古木形态,它屹立于官道之旁,历经风霜,枝干已然苍老,即便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也难掩其枯槁之态。后两句笔锋一转,赋予古木以人的情感与智慧,它不仅是自然变化的见证者(“知几变”),更是人世沧桑的目睹者(“阅人多”)。全诗语言简练,意境苍古,借古木之眼,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漂泊的深沉感喟,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历史洞见。
以上为【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古木】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但艺术手法高妙,意蕴深远。
咏物拟人,寄托遥深:诗人成功地将古木人格化。它不再是无知的草木,而是一位沉默的智者。“知”与“阅”二字,是点睛之笔,使其具备了感知与记忆的能力。它所“知”的“炎凉几变”,既是自然界的寒暑交替,更是朝廷的兴衰、官场的起伏;它所“阅”的“来往人多”,既是寻常的旅人,也是无数在仕途上奔波的官员。古木由此成为历史与世情的象征。
时空交织,意境苍茫:诗歌在时空的构建上极具张力。“古木”与“春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一个是永恒的、古老的,一个是循环的、当下的。“官道”与“干柯”则构成空间上的对照,一个是通向远方的、充满动态的旅途,一个是固定不动的、静默的观察者。这种交织,营造出一种苍茫的历史感,仿佛在古木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时代的短暂喧闹,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语言凝练,内涵丰厚:全诗仅二十字,却包蕴无穷。前两句写形,后两句写神,形神兼备。尤其是“老”字,既是对古木形态的客观描述,也暗含了其因阅历丰富而显得精神上的“老成”。读者不仅能见到古木的形象,更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时间与诗人那份冷静而略带悲凉的人生体悟。
以上为【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古木】的赏析。
辑评
李曾伯此诗收录于其《可斋杂稿》中,作为一首短小的旅途即景诗,专门的古代辑评较为罕见。以下提供其出处及相关的收录情况。
出处:本诗收录于李曾伯的个人文集《可斋杂稿》卷二十四,是组诗《自湘赴广道间杂咏》中的一首。
收录情况:(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八“李曾伯”条下,收录了此诗。说明:《宋诗纪事》是一部重要的宋诗资料汇编,厉鹗将此诗收录其中,表明其在清代已被视为能代表李曾伯诗歌风貌的作品之一,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以上为【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古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