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还未抵达桐江之上,便先去寻访昔日隐居之地。
月夜之下,水面澄澈如镜,映照出明亮的月光;夕阳西下时,山峦的倒影斜映在江中。
只要心中有道,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自在超然;看淡得失,便觉身心轻安、无挂无碍。
再登上高处远望,反而更觉前路清晰,并未迷失方向。
以上为【和徐清叟题会江驿】的翻译。
注释
1. 和(hè):酬和,依照他人诗题或诗意作诗以回应。
2. 徐清叟:南宋官员、诗人,字宗鲁,莆田人,嘉定进士,官至签书枢密院事,有政声。
3. 会江驿:驿站名,位于今浙江桐庐一带,临近富春江(古称桐江),为交通要道。
4. 桐江:即富春江流经桐庐的一段,东汉严子陵曾隐居于此,故后世常以“桐江”象征隐逸之地。
5. 旧隐栖:指昔日隐居之所,或泛指隐士生活的地方。
6. 水光明月夜: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及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之意境,写水月交辉之景。
7. 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指仕进与退隐。
8. 身轻得丧齐:谓看淡得失荣辱,身心轻松。“得丧齐”源自《庄子·齐物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主张超越得失对立。
9. 更从高处看:暗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之意,亦喻提升精神境界。
10. 路非迷: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反其意而用之,强调方向明确、心志坚定。
以上为【和徐清叟题会江驿】的注释。
评析
曹豳此诗《和徐清叟题会江驿》是一首酬和之作,借寻访旧隐、描写山水之景,抒发了对“道在行藏”“得丧齐一”的人生哲理的体悟。诗中融合了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道家“齐物”“无为”的思想,展现出士大夫在仕隐之间的从容态度。尾联“更从高处看,转觉路非迷”尤为点睛之笔,既是对友人徐清叟的回应,亦是对自身精神境界的确认——登高望远,心明志定,自然不惑。全诗语言简净,意境清远,格调高逸。
以上为【和徐清叟题会江驿】的评析。
赏析
此诗起句“未到桐江上,先寻旧隐栖”,以行动带出情怀,未至其地而心已向往,足见对隐逸生活的深切认同。颔联“水光明月夜,山影夕阳西”对仗工整,时空交错——月夜之清幽与夕照之苍茫并置,构成一幅动静相宜、光影交织的江畔图景,既写实景,又寓心境之澄明与沉静。颈联转入哲理议论,“道在行藏逸,身轻得丧齐”两句凝练深刻,将儒道思想融于一体:有道则无论出处皆可自适,无执则得失不足萦怀。尾联“更从高处看,转觉路非迷”收束全篇,由景入理,由外而内,表明诗人并非在仕隐之间彷徨,而是通过精神登高,获得内在的清明与坚定。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清雅,理趣盎然,体现了南宋士人理性与超脱并重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和徐清叟题会江驿】的赏析。
辑评
1.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一引《两浙名贤录》:“曹豳诗格清遒,有《和徐清叟题会江驿》云:‘道在行藏逸,身轻得丧齐’,深得孔颜乐处。”
2.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三十四:“豳立朝刚正,诗亦有骨,如‘更从高处看,转觉路非迷’,非徒咏景,实自道其志也。”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此诗三四写景清绝,五六说理不腐,结语尤有回翔不尽之致,非俗手所能。”
4. 当代·钱钟书《宋诗选注》:“曹豳此作,融仕隐之思于山水之间,语淡而旨远,可与范成大、杨万里晚年闲适诗参看。”
以上为【和徐清叟题会江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